首页 >嘉南传 >清源一词来自于哪句著名诗句?_如何从《诗经》里取一个好名字?

清源一词来自于哪句著名诗句?_如何从《诗经》里取一个好名字?

作者:投稿 时间:2022-11-19
  • 清源一词来自于哪句著名诗句?

    屈原的《远游》:

    仍羽人于丹丘,留不死之旧乡。

    朝濯发于汤谷兮,夕晞余身兮九阳。

    吸飞泉之微液兮,怀琬琰之华英。

    玉色頩以脕颜兮,精醇粹而始壮。

    质销铄以汋约兮,神要眇以淫放。

    嘉南州之炎德兮,丽桂树之冬荣;

    山萧条而无兽兮,野寂漠其无人。

    载营魄而登霞兮,掩浮云而上征。

    命天阍其开关兮,排阊阖而望予。

    如丰隆使先导兮,问太微之所居。

    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朝发轫于太仪兮,夕始临乎于微闾。

    屯余车之万乘兮,纷容与而并驰。

    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逶蛇。

    建雄虹之采旄兮,五色杂而炫耀。

    服偃蹇以低昂兮,骖连蜷以骄骜。

    骑胶葛以杂乱兮,斑漫衍而方行。

    撰余辔而正策兮,吾将过乎句芒。

    历太皓以右转兮,前飞廉以启路。

    阳杲杲其未光兮,凌天地以径度。

    风伯为作先驱兮,氛埃辟而清凉。

    凤凰翼其承旗兮,遇蓐收乎西皇。

    揽慧星以为旍兮,举斗柄以为麾。

    叛陆离其上下兮,游惊雾之流波。

    时暖曃其曭莽兮,召玄武而奔属。

    后文昌使掌行兮,选署众神以并毂。

    路漫漫其修远兮,徐弭节而高厉。

    左雨师使径侍兮,右雷公以为卫。

    欲度世以忘归兮,意姿睢以担挢。

    内欣欣而自美兮,聊愉娱以淫乐。

    涉青云以泛滥游兮,忽临睨夫旧乡。

    仆夫怀余心悲兮,边马顾而不行。

    思旧故以想像兮,长太息而掩涕。

    泛容与而遐举兮,聊抑志而自弭。

    指炎神而直驰兮,吾将往乎南疑。

    览方外之荒忽兮,沛[氵罔]瀁而自浮。

    祝融戒而跸御兮,腾告鸾鸟迎宓妃。

    张《咸池》奏《承云》兮,二女御《九韶》歌。

    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

    玄螭虫象并出进兮,形蟉虬而逶蛇。

    雌霓便娟以增挠兮,鸾鸟轩翥而翔飞。

    音乐博衍无终极兮,焉及逝以徘徊。

    舒并节以驰骛兮,逴绝垠乎寒门。

    轶迅风天清源兮,从颛琐乎增冰。

    历玄冥以邪径兮,乘间维以反顾。

    召黔赢而见之兮,为余先乎平路。

    经营四方兮,周流六漠。

    上至列缺兮,降望大壑。

    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

    视倏忽而无见兮,听惝恍而无闻。

    超无为以至清兮,与泰初而为邻。

  • 如何从《诗经》里取一个好名字?

    好吧!这个问题由我回答那是再合适不过了。本人从事研究姓名学数载,而取名大多数有寓意的名字都是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以及论语之类的国学典籍而来。这一点和题主不谋而合。我就举一些例子吧

    1. 惟佳人之永都兮,更统世而自贶。——《悲回风》,意思为唯有圣贤才能永放光彩,怡然自得历经千秋万代。可取其名:自贶(kuang,四声),寓意为自我馈赠,怡然自得。笔名或人名都合适的名字。

    2. 情与质信可保兮,羌居蔽而闻章。——《思美人》,意思为只要保持真情美质,身虽放逐美名昭显。可取其名:闻章。寓意为美名昭显,博学多才。命带文曲星的小孩最合适不过了。

    3. 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大司命》,意思为我要攀摘神麻玉色的花,将送与隐者他远离开家。可取其名:瑶华。比喻诗文的珍美,亦用以对人诗文的美称,也可指美玉。

    4. 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东皇太一》,意思为舒缓的节奏声调安宁祥和,吹竽又鼓瑟声势震天。可取其名:安歌。指安宁祥和,也可指生活无忧。

    5. 吸飞泉之微液兮,怀琬琰之英华。——《远游》,意思为口吸飞泉喷洒的水珠,怀揣美玉雕成的奇花。可取其名:琬琰。指的是美玉,完美无瑕。

    6. 音乐博衍无终极兮。——《远游》,意思是:音乐旋律舒展没有终止。可取其名:博衍。指的是广远,舒展绵延不绝。

    7. 顺凯风以从游兮。——《远游》,意思是跟从和畅的南风出游。可取其名:凯风。指的是舒服和畅的南风。

    8. 嘉南州之炎德兮,丽桂树之冬荣。——《远游》,意思是赞颂炎热的南方仙境,香丽的桂花冬天茂盛。可取其名:冬荣。指的是冬天繁茂盛开,不畏严寒。

    9. 奇傅説 之託辰星兮。——《远游》,可取其名:辰星。在古代指官职高,也可指早晨的星光。

    10. 贵真人之休德兮。——《远游》,意思为敬佩得道之人的美德。可取其名:休德。指的是高尚的品德。

    11.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橘颂》,意思为你坚定操守耿直公平,品行高尚可达九霄。可取其名:秉德。指的是操守坚定不移。

    12.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橘颂》,意思为天地间独有的一颗好树,它的名字叫做橘树。可取其名:嘉树。指的是美好的树。这个名字适合八字五行缺木的小孩。

    13. 怀瑾握瑜兮。——《九章·怀沙》,国学大师南怀瑾取名就来自如此。

    14. 被明月兮珮宝璐。——《涉江》,意思为身上披挂着珍珠佩戴着美玉。可取其名:宝璐。指的是美玉。

    15. 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涉江》,可取其名:怀信。指的是忠心耿耿,信守承诺。

    16.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国殇》,意思为将士们真的是忠贞勇武,自始至终不肯屈服,敌军无法欺侮。可取其名:诚勇。指的是忠贞勇敢无畏。

    17. 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河伯》,意思为登上昆仑山四处眺望,心思飞扬神似浩荡。可取其名:飞扬。指的是心情舒展,思绪飘飞。

    18. 翾飞兮翠曾,展诗兮会舞。——《东君》,意思为像翠鸟般展翅轻盈的飞翔,神明一同歌唱,跳起舞来。可取其名:翾(xuan,一声)飞。指的是有自由飞翔之意。

    19.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芳芷。——《离骚》,杜蘅与芳芷指的是芳香的青草。可取其名:杜蘅。也可指君子。

    20. 前望舒使先驱兮。——《离骚》,望舒的意思为神话中为月驾车的神。诗人戴望舒取名来源如此。

    取名学也是蕴含着很多知识的,像有些人在意八字五行,取名就得从八字五行入手。

    而八字五行又是极其复杂的。

    大家如果有取名的需要,可以联系我。

  • 康姓的由来从哪朝开始有的?

    康姓是当今较常见的姓氏之一,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8%,在中国姓氏排名中,居第75位。分布广泛,尤以安徽、四川、甘肃、山东、陕西等省为多,这五省康姓约占全国汉族康姓人口的63%。

    康姓最早由姬姓分衍而来,这可以追溯到距今3000多年以前的西周时代。

    据《史记·卫康叔世家》记载,周武王姬发有个同母的弟弟叫姬封,西周初被封于康城,这就是后来的康叔。周公姬旦扫平武庚和三监叛乱后,为了更有效地治理殷商遗民,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分封给当时素负贤名的姬封,建立卫国,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卫成为当时大国之一。

    姬封仁政爱民,治国有方,为民众所爱戴和拥护,死后谥号“康”,寓有“使民安康”之意,这是对他生平事迹的一种褒扬,此后,子孙便取其谥号为姓,这是康姓的最早来源。即朝歌(淇县)是康姓的发源地。另:据查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的由桑君编著的《新百家姓》记载康姓的由来,康姓正宗起源于谥号,周公旦平“三监”,武庚之乱以后,封小弟姬封在殷墟一带,建立卫国,让他管理那里的“殷氏七族”。

    由于他按周公的嘱咐办事,治国很有成效,周成王便任命他为周朝的司寇。他死后,谥号为“康”,意思是能够“令发安康”。他的庶子以谥号为姓,称康氏。

    东周时期,有周定王之同母弟刘康公者,康为其名,后世子孙取以为姓,也称康氏,这支康姓的得来距今已经有2600多年的历史。

    康氏姓源,除了姬姓的后裔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支,即汉朝时臣服于我国的西域康居国。《梁书·康绚传》载:“汉臣西域康居遣侍子待诏河西,因留,其后氏焉,望出京兆、东平、会稽。”这一支来自西域的康氏,出现于距今大约2100年以前大汉声威远播之时,虽然出自异域,但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宋代,康氏人口又汇入“匡”氏的一支。这是由于北宋初年,其祖为避太祖名讳,“匡”姓一度改为字形相似的“主”姓。但政和年间,朝廷又认为主姓岂能民姓中所有,遂令其再度改为“康”姓或“正”姓。康姓在少数民族中也广泛的存在着。《隋书》载:“突厥亦有康姓”,此外,金时女真人纳喇(亦作纳兰)氏、清时满洲八旗赫舍里氏、达斡尔族华力提氏汉姓为康,还有瑶、彝、蒙古、东乡、土家、回、羌、朝鲜等族均有康姓。

    周公姬旦兴师平定武庚和“三监”的叛乱之后,康叔被封于殷商旧地,建立卫国。当时的卫国,在今河南省的东部、山东省的西部和河北省的西南部一带,幅员甚大。都城最初定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康氏子孙一代代在此相传。后来,卫国又曾几次迁都:卫文公时迁都楚邱(今河南浚县与濮阳之间);卫成公又于公元前629年,渡过黄河,徙都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的颛顼城);公元前254年卫国为魏国(西周时分封的今山西省境的诸侯国)所灭,成为魏的附庸,秦战败魏后,卫被迫迁到了野王(今河南沁阳)。

    几次迁都,使得康姓后世在更大范围内生息繁衍,由黄河以北逐步播迁到黄河以南。当然春秋战国时代康氏子孙的活动区域还是主要集中在河南地区。这期间,康叔的后代繁衍成了好几个姓氏,除了以谥号为氏的康姓之外,还有以国为氏的卫姓,乃至“本自卫之公族,以非正嫡,号庶氏”的庶姓等等。

    先秦时期,康姓还主要分布在河南境内,但其子孙至秦代已经开始向西、向东繁衍播迁,后来在陕西、山东两省形成了早期康姓两个大的族派,即古代京兆及东平一带的望族。汉代,康氏有北迁至河北等省者,也有南迁到江浙一带的。汉代初期,康居国遣王子待诏河西,逗留不去,其后子孙以康为姓。

    这支康姓人口相对较少,居住集中,初期居住在今河西走廊一带,也就是今天的甘肃、青海的黄河以西地区,随后进入陕、甘、宁和川西北,很快南下湖北,东南移民安徽与浙江。魏晋之际,逢陇右战乱,河西康氏(康居国王子的后裔)徙居蓝田(今陕西蓝田西),形成当地一大望族,后渐向东南迁移。

    到南朝宋康穆时,他又带领家族三千余人迁湖北襄阳之岘南,这一支康姓世代显赫,枝繁叶茂,人丁兴旺。发源于北方的康氏,早在唐代初叶就渡江迁到了江苏和浙江一带。有史记载的是唐玄宗时期灵州人(今宁夏灵武县)康植,曾因功被封为泰山县男,这一支康氏自此定居于苏北。

    传到了第三代的康日知时,又以功被唐德宗封为会稽郡王,于是举家再度南迁,到了现在浙江省绍兴市定居,逐渐繁衍成为当地望族。到康日知的儿子康志睦时,因战功被封为会稽郡公。康姓因以“会稽”为号。这一支的康氏子孙繁衍不息,日渐壮大,其家族所在地浙江绍兴则成为了南方各地康姓迁徙的主源,此后南方各地的康姓人家,大多来自浙江绍兴。

    至唐代,康姓已散居今河南、山东、陕西、甘肃、新疆、山西、河北、安徽、浙江等地。唐宋时,康氏已播迁全国。宋代更是大放光芒。当时康姓人口约近1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9%,排在第85位。康姓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形成以中原的河南为中心向四周散射的分布。

    同时,由北方迁居江苏、浙江的康氏,又继续播迁,迁居福建、广东等地。这段时期著名的康姓家族和名人很多,有跟随宋王室南征北战,出仕居官的洛阳康再遇家族;有以军功而声名显著的河北蔚州康延泽家族;还有以诗词供奉朝廷,才华横溢的滑州人康与之以及战场上誓死力抗金军的康杰等。

    北宋末年到元代,北方战乱频仍,时局动荡,故有许多康姓人士徙迁南方安居。明代康姓大约1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7%,排在第99位,分徙于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等地。江西泰和、湖南邵阳、广东顺德等地均有康姓人物载入史册。陕西为康姓第一大省。

    宋元明600余年,康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西北部、东南地区迁移。全国形成以秦晋为中心的康姓聚居区。此时期较为著名的康姓家族有湖北蕲春康茂才家族,此外乾州康汝楫家族社会地位也很高。明人康顺闰随母从福建龙海县紫泥乡迁入潮汕地区,落籍于潮阳黄陇都崎沟村(今两英),成为康姓入潮的始祖,至今已有四百多年。

    从清代开始,闽、粤康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移居海外者。现在康姓几乎遍布于全岛的每一个角落。据台湾省文献会表示,康姓在台湾为第79个大姓,以屏东和嘉南地区最多,台北、苗栗、台中等地方也相当不少。

    在中国历史上,康姓出现了许多名人。二十四史中,康姓单独列传者有36个;《中国人名大词典》收录了民国以前的康姓名人62个。

    较著名的有三国时高僧康僧会,中国早期远行到海外的旅行家吴人康泰;唐代琵琶演奏家,有“长安第一手”之称的康昆仑;后唐杰出将领康保裔;南宋词人康与之;元代剧作家康进之;明初大将康茂才和文学家康海以及清代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等。今天,康姓子孙已经遍及世界各地。

    他们在不同国度、不同地区、不同岗位为世界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正在做出着自己卓越的贡献。

    昔日商都朝歌---淇县,是康姓最早的发源地,位于华北平原南部,东临淇河与浚县共水,西依太行与林州市连山,南与卫辉市接壤,北与鹤壁市郊区毗邻。地貌多姿,“肘山腋水,地形爽垲”,西部为山丘地形,东部为平原泊洼地区,有著名的良相泊滞洪区。

    最低点为淇、卫河汇流口,海拔63.8米。淇县境内气候温润,四季分明,总面积59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2920亩,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淇河鲫鱼、缠丝鸭蛋、软核蜜枣(也称无核枣),被誉为淇县“三珍”,历史上曾为皇帝贡品。

    有关康姓的古迹名胜,河南省境内有淇县城关镇的卫国故城,附近还发现有三个商代冶铁、制骨作坊遗址;淇县耿家湾的武公祠,相传为卫民感卫武公治卫有方而建;淇县北的邑励坛,相传为卫康叔建;巩义市康店镇的康百万庄园,曾经是明末清初富甲一方的大财主康百万的私人住所,现在是全国三大庄园之一。

    外省名胜有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的康有为故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旁还建有康有为书学院,由南海区委宣传部、南海区文联与丹灶镇政府联合筹办;山东省青岛市有康有为纪念馆,该馆由康有为晚年寓所改建而成,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康姓后人的寻根联谊活动,虽然还没有真正开展起来,但是对于康姓名人――康有为的追悼、纪念活动却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2002年12月24日,由山东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和青岛国画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纪念康有为寓居青岛80周年暨廖克云山水画展”在康有为故居开幕。此后于2003年4月4日,青岛市又在康有为故居举行了康有为铜像安放仪式暨康有为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及该市的有关专家学者、领导及从台湾、香港赶来的康有为的孙子康保延、外孙何康乐和庞田中参加了此次安放仪式和学术研讨会。

    2004年9月16日,广东省佛山市委、佛山南海区丹灶镇政府等单位联合举办首届康有为文化节。其系列活动之一,在康有为的故乡——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举行的南海康有为书学院成立暨“康有为杯”书法大赛颁奖仪式的成为此次活动的亮点。

    “根”是中华民族历来都重视的。

    “木本水源”,“落叶归根”是中国人几千年来艮久不变的心愿,同祖同根历来是被人们所珍视的。我们探求康姓历史的来龙去脉,寻找它的昨天、今天,就是展示明天,世界各地康姓人士将会在“根”的引导下,沿着祖先光辉的足迹,携手共进,去开拓更加美好的未来。

    一、康姓源流

    1、起源

    从历史文献上考证,康姓的形成来源于四条干支的汇入:

    其一、康姓出自姬姓,以谥号为氏

    康姓最早源自姬姓,今世康姓子孙的姬氏,姓源有两个。

    其一是周时卫国康叔。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和《姓苑》等书记载,汉族的康姓,出现于距今3000多年以前,他们的始祖是卫国的康叔。康叔,本名姬封,是周武王的同母幼弟,谥号为康,史称康叔。据《史记·卫康叔世家》记载,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在牧野将其打败后,纣王鹿台自焚,周朝建立。

    此后,为表示不灭商之意,武王把殷纣的遗民封给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管辖,让他与诸侯同位,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以便奉祀先祖,世代相传。为防止叛乱,武王便派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周武王灭商后,以商旧都亳〈今山东曹县南〉封给纣王子武庚,并以殷都〈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以东为卫,由武王弟蔡叔监之;殷都以西为鄘〈在今河南新乡西北〉,由武王弟蔡叔监之;殷都以北为邺〈在今河南汤阴东南邺城镇〉,由武王弟霍叔监之,总称三监)监视并辅佐武庚禄父,安抚百姓。

    武王逝世后,成王年幼,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旦(周武王之弟,名旦,亦称叔旦,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称为周公。曾助武王伐纣灭商)便代替成王主掌国事。管叔、蔡叔、霍叔等怀疑周公旦,武庚也认为有机可乘,三监便联合武庚和东方夷族反叛,攻打成周。周公旦托成王之命组织军队讨伐殷国,杀死武庚和管叔,放逐蔡叔,贬霍叔之后,大规模分封诸侯,并营建洛邑(今河南洛阳)。

    这时,关于殷商遗民的治理问题变得十分棘手。如果安置不妥,便后患无穷。周公旦经过反复衡量比较,认为只有康叔的能力和德行才可以服众,才最有可能治理好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于是他最后决定,把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陶氏、施氏、繁氏、?氏、樊氏、饥氏、终葵氏等殷民七族分封给当时素负贤名的康叔,并改封康叔为卫君,居住在黄河、淇水之间,即商朝的旧都殷墟,建立卫国,仍定都朝歌(今河南淇县)。

    卫成为当时大国,地位比以前更加崇高。周公旦担忧康叔年轻,难以维持统治,反复告诫康叔:“你一定找到殷朝有才德、有威望、有经验的人,向他们了解殷朝兴衰成败的历史,并务必关心爱护自己的百姓。”周公旦还按照匠人制作木器必用规矩的道理,撰写了《梓材》,还有《康诰》、《酒诰》等篇作为治国者用以效法的准则,并以之教导康叔。

    后来康叔果然不负众望,把王国治理得很好。他借鉴殷朝兴亡的经验教训,爱惜民力,使用这些准则治理封国,安定敦睦他的人民,因而得到了民众的拥护。康叔的声誉日隆,到周成王长大亲政之时,被举用为司寇(掌管全国刑法的最高官员),权位高于其他诸侯。成王还把许多宝器祭器赐给他,用以表彰康叔的德行。

    卫康叔死后,谥号康。这个康字,包含了“使民安乐”的意思,是对他的一种肯定。此后,卫康叔的子孙,就以他的谥号为姓氏(一说是封地为姓),骄傲地称自己为康氏,史称康姓正宗。这段经过,《书经》的序文上也有记载,其内容大致为:“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余民封康叔,作康诰、酒诰、梓材”,同时以“康诰”为该经的一个篇名。

    康姓的第二个受姓祖先是刘康公。东周周顷王(公元前618年~前613年在位)时封王季子(周定王之弟,姬姓)于刘累古封地刘城,谥号康,史称刘康公,其后有刘氏,也有支系姓康者。这支姬姓康氏距今也已经有2600年的历史。

    其二、来自汉朝时臣服于我国的西域康居国

    《梁书·康绚传》记载,“汉臣西域康居遣侍子待诏河西,因留,其后氏焉,望出京兆、东平、会稽。

    ”这一支来自西域的康氏,距今已经有大约2100年的历史。当时汉朝国势正盛,丝绸之路的开辟,加快了大汉天子的声名远播,西域康居国(亦称康里)派遣他们的王子来到中国,表示对汉朝皇帝臣服的诚心,那位王子到达之后就在河西(汉唐时指今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即今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留居待诏,后来定居河西,子孙世代繁衍,后代以康为姓,日久逐渐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跟汉族没有丝毫分别。

    上面提到的《梁史》中有传的康绚就是一例。《古今姓氏书辩证》中说:晋时陇右乱,康绚祖先迁居蓝田(今陕西蓝田),康绚曾祖康坚为苻坚太子詹事,生子穆。后来,康穆又率康氏家族迁居于襄阳的岘地,朝廷专门为其设华山郡蓝田县以安置,南朝宋时康穆还被任命为秦、梁二州的刺使。

    康穆有二子,长子名元龙(康绚的伯父),次子名元抚(康绚的父亲),两人相继被推选为华山太守。到康绚时,家族世代显赫,他自己也做到了司州刺使的高位。华夏西域康居国的后人还有不少,三国时高僧康僧会以及唐代德宗贞元时有“长安第一手”之称的琵琶演奏家康昆仑,其祖先也是康居国(西域城国)人。

    康居王子所定居的河西,指的是黄河以西的甘肃、青海等地,也就是说,这一支外来的康氏,主要是繁衍于中国的西北一带。关于这个康居国,《汉书•西域传》云其“去长安万二千里”。我们根据《汉书》、《旧唐书》的相关记载,可推断其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原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地区撒马拉罕一带。

    汉成帝时康居国王曾遣王子入汉。他们跟当时的大月氏属于同种,在汉朝初年国势颇盛,拥有现在新疆北境以及苏俄的中亚之地。到了晋朝之时,他们对于中国仍然十分归顺,曾经遣使入朝。隋唐时这个国家依然存在,被称为康国,是“昭武九姓”(“昭武九姓”是康居国人的后裔,最初居住在甘肃省祁连山以北的昭武城,今甘肃张掖附近。

    西汉时,为匈奴人所迫,西迁至葱岭一带,建立了康国、安国、曹国、石国、米国、何国、火寻国、戊地国、史国等九个国家。隋唐时,他们分布在今中亚锡尔河和阿姆河流域。为了表示对故地的怀念,他们以昭武为姓,史称“昭武九姓”)之一。“昭武九姓”中的康氏名人有汉代的康孟详,唐代的将军康留买、康达、康洛以及富商康谦等。

    源自康居国的康氏,虽然不是汉族人,但仍然源远流长,值得自傲。

    其三、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登基后,为避其名讳,令“匡”氏改为音近的“康”氏 北宋初年,为避太祖名讳,“匡”姓一度改为字形相似的“主”姓。但政和年间,朝廷又认为民姓中有主姓,大为不妥,遂令其再度改为“康”姓或“正”姓。

    《古今姓氏书辩证》云:“本朝避太祖庙讳,改匡氏为主姓,政和间以民姓主嫌,并改为康姓”,“太祖皇帝讳上一字,其地乃孔子所畏者。宋改为主姓。政和中多忌讳,官文书不得以主为人姓,又改曰康氏”,正是对这一史实的记录。北宋以后,有的康姓恢复了祖姓,仍为匡氏。

    根据目前存在的一本衡山(位于湖南省衡山县)康氏族谱,我们可以知道这支康氏即是宋时改姓而来。谱中说自己本是姓匡的,因为祖上正巧在宋朝作了官,而匡姓跟宋太祖的名字有了某种程度的重叠,读音相近的康便成了最佳选择。这一支康姓分居三大处,分别是江西安福、卢陵和衡山以及重庆云阳。

    其四、出自少数民族

    据《隋书》所载:“突厥亦有康姓”。突厥是指公元六世纪于金山(在今新疆境内的阿尔泰山)一带的游牧部落。西魏时在今鄂尔浑河流域建立政权,有文字、官制、刑法、税法等。隋之前疆域最广,东至辽海(泛指辽河流域以东至海地区),西达西海(今里海),南到阿姆河南,北过贝加尔湖。

    势力曾经推到了我国广大的北方草原和西北广大地区。唐朝西域突厥族康姓,移民西北和四川进入中原,最后成为汉族康姓,像隋唐之际突厥大将康鞘利就是一例。据说唐安史之乱的祸首安禄山的父亲也为康姓。据《新唐书》载:安禄山(703~757),营州(今辽宁朝阳市)人。

    其父可能是康姓胡人,母阿史德氏是个突厥巫婆。其父早死,自小随母在突厥部族生活。后其母改嫁突厥将军安波注之兄延偃。开元初年,部落离散,他与将军安道买之子孝节,安波注之子思顺、文贞等约为兄弟,一起逃离突厥,从此即冒姓安氏,名禄山。另外金时女真人纳喇(亦作纳兰)氏,清时满洲八旗赫舍里氏,达斡尔族华力提氏汉姓为康。

    还有瑶、彝、蒙古、东乡、土家、回、羌、朝鲜等族均有康姓。

    2、播迁

    康叔被封于卫国,当时的卫国,是在今河南省的东部、山东省的西部和河北省的西南部一带,幅员相当广大。而康叔则居住在黄河、淇水之间,即商朝的旧都殷墟(今河南淇县),以后卫国国都又向东迁至曹(今河南滑县旧城以东),康氏子孙一代代在此相传。

    春秋战国时期,卫国又曾几次迁都:康叔的后代卫懿公在位时(前668~前661),卫国被北方少数民族“狄”所灭,卫文公被齐桓公立为国君,靠齐的帮助迁都楚邱(今河南浚县与濮阳之间),从此成为小国;卫成公(前634~前600年)在位时,又于公元前629年,徙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的颛顼城);公元前254年为魏(西周时分封的今山西省境的诸侯国)所灭,成为魏的附庸,后来秦战败魏国,将他迁到野王(今河南沁阳),作为秦的附庸。

    康叔的后代传到四十余代时,秦始皇统一中国,卫国被秦国所消灭。在漫长的春秋战国时代,卫国虽然未曾称雄称霸,与其他诸候一较长短,但是,它的寿祚却特别长。从康叔至君角共历854年,其中在朝歌为都403年,传世15代20君。这期间,康叔的后代繁衍成了好几个姓氏,除了以谥为氏的康姓之外,还有以国为氏的卫姓,乃至“本自卫之公族,以非正嫡,号庶氏”的庶姓等等,因此,康氏的兄弟之姓,是相当不少的。

    屡次都城的迁徙,使得康氏后世在更大的范围内生息繁衍,由黄河以北逐步播迁到黄河以南。从康氏早期播迁的足迹上,亦不难看出康氏早期播迁源于卫都的迁移,当然康氏子孙的活动区域此时期还主要集中在河南地区。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从秦代开始,康氏子孙已经向西、向东继续繁衍播迁,以致后来在陕西、山东两省形成了早期康姓两个大的族派,即古代京兆及东平一带的望族,并形成京兆、东平两大郡望。

    汉代,康氏有北迁至今河北等省者,也有南迁到江浙一带的。据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汉代初期政府在西部边疆置都护,西域各国来朝,康居国亦遣王子待诏河西,因留不去,其后子孙以康为姓。这支康姓人口相对较少,居住集中,初期居住在今河西走廊一带,也就是今天的甘肃、青海的黄河以西地区,随后进入陕、甘、宁和川西北,很快南下湖北,东南移民安徽与浙江。

    三国时期著名的康姓人物有康泰,吴国人,中国早期远行到海外的旅行家之一。约在吴黄武五年(226)出使扶南(今柬埔寨)等国,曾经历和传闻的国家有一百数十个,归国后撰有《吴时外国传》。另外还有高僧康僧会,其祖先是康居国(西域城国)人,世居天竺。

    随父经商,移居交趾。双亲并亡,服满出家,立志东游弘法。于吴赤乌十年(247,一作赤乌四年)来到建业(当时东吴的都城),营造茅屋,供奉佛像弘扬佛法。从此,江左一带佛法兴起。

    魏晋之际,逢陇右战乱,河西康氏(康居国王子的后裔)徙居蓝田(今陕西蓝田西),形成当地一大望族,后渐向东南迁移。

    到南朝宋康穆时,他又带领家族三千余人迁湖北襄阳之岘南,朝廷专门为之设华山郡蓝田县,用以安置康氏族众,并任命康穆为秦、梁二州刺史,其子孙亦多仕宦,康穆二子元龙、元抚相继被推选为华山太守,孙康绚亦是司州刺使。康穆一支遂世代显赫,枝繁叶茂,人丁兴旺。

    总体说来,隋唐以前,康姓的分布还是以北方为主,且呈点状分布,即河南、陕西、山东以及河西走廊一带较多,其它地方较少。

    唐、五代时期 唐代初、中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较快,有康姓人因为做官移居南方,像唐玄宗时期灵州人(今宁夏灵武县)康植曾因功被封为泰山县男,当时的泰山县,就是现在的泰县(今江苏泰州市),这一家康氏,自此定居于苏北。

    传到了第三代的康日知之时,又以功被唐德宗封为会稽郡王,于是举家再度南迁,到了现在绍兴县(今浙江绍兴市)定居。康日知子康志睦身材魁梧,善于骑射,官大将军。后来讨平张韶,升平卢节度使,又平了李同捷的叛乱,加检校尚书右仆射,封为会稽郡公。康姓因以“会稽”为号。

    这一支的康氏子孙发展繁衍,日渐壮大,成为当地的一大望族。与此同时,会稽地区的另一个康氏家族也十分有名,那就是康国安家族。康国安的祖父康孝范曾任临海县令,父康英曾任江宁县令。康国安很早就考中进士,在朝廷国子监任职,后来升太学博士,崇文馆学士。有《驳文选异义》二十卷,《康国安集》十卷。

    其子康希铣年仅14岁即考中明经,先后六任刺史。著有《康希铣集》二十卷。康希铣的兄弟和儿子也都很有政绩。康氏家族世代以博学多才著称,子孙世代为官,这个家族与灵州迁来的以武功名扬海外的康氏交相辉映,会稽康氏一时享誉全国。他们所居的浙江绍兴则成为了南方各地康姓迁徙的主源,此后南方各地的康姓人家,大多来自浙江绍兴。

    唐“安史之乱”以后,随着北方人口的大量向南迁移,康姓也随之南迁,到五代时,北方社会动乱,战争频仍,更使得这种南迁成为一种潮流,此时,南方的康姓人口已经明显多于北方。

    宋元时期 唐时,康氏已播迁全国,到宋代,康姓人更是大放光芒。当时康姓人口近15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

    19%,排在第85位。河南为康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康姓的26。8%,占河南总人口的0。5%。全国分布主要以河南、陕西、河北、山西、安徽为多,这五省占康姓总人口的70%;其次分布于湖北、湖南,这二省又集中了康姓人口的16%。从全国分布情况来看,康姓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北地区,形成以中原的河南为中心向四周散射的分布。

    同时,由北方迁居江苏、浙江的康氏,又继续南迁至福建、广东一带。

    宋代,康氏中有杰出子弟跟随宋王室南征北战,为国效力,其家族也是显达一时。例如洛阳康再遇一家人。康再遇的父亲康志忠本是后唐军队将领,在讨王都的战役中殒职。康再遇跟随宋太祖开闯天下,出生入死,立下辉煌战功。

    后来在征伐李筠时战死。虎父无犬子,其子康保裔也是一名杰出的将领,他作战英勇,功绩显赫,累迁彰国军节度使,出为并州都部署。在与契丹交战时,因为寡不敌众,矢绝殉国。康保裔的子孙在父祖的余荫之下,自此显达。据《宋史》记载:其子继英为六宅使,顺州刺使,仕至左卫大将军、贵州团练使,严于驭军;子继彬为洛苑使;子继明为内园副使;幼子继宗为西头供奉官;孙康惟一为将作监主簿。

    另有宋代蔚州(今河北蔚县)人康延泽,也以彪炳的军功而声名显著。其父康福,曾任护国军节度使兼侍中。康福去世后,延泽以荫得补供奉官。太祖乾德年间他被任为晋州刺史,当时正逢全师雄作乱,他以散卒千余人大破贼众三万,晋、遂等州皆平。其兄延沼亦是虎将。太祖亲征太原时,曾以延沼宿将,熟悉边境事务,诏领兵屯潞州。

    二人《宋史》皆有传。还有康德舆,河南洛阳人。其父康赞元,曾经以作坊使从曹光实袭击李继迁,获其母妻,擢崇仪使、武州刺使。赞元死后,宋真宗追念其功,将德舆任命为三班奉职,后改任右班殿直、泾原路走马承受,又升为合门祗侯。天圣中,因为出使夏州(今陕西靖边)有功,回来后改任西头供奉官。

    由于疏密使曹利用举荐,升为为内殿崇班、河阴兵马都监,后历任原州、庆州知州,益州兵马钤辖、果州团练使、冀州知州、赵州知州等职。最后,死在陈州钤辖的位上。这时期的康姓名人还有以诗词供奉朝廷,以一首题徽宗画像之诗“王辇宸游事已空,尚余奎藻绘春风,年年花鸟无穷恨,尽在苍梧夕照中”而被誉为才华横溢的滑州(今河南滑县)人康与之以及在战场上威风八面,誓死力抗金军英雄人物康杰等,名气都分常响亮。

    北宋末年到元代,改朝换代频繁,北方多动荡,故有许多康姓人士徙迁南方安居乐业。

    宋代的匡姓,因避帝讳而改康姓,成为康姓新的支脉。像上面提到的衡山康氏,本匡姓,因为祖上正巧在宋朝作了官,为避宋太祖的名字因而改姓康。这支康姓族人迁徙繁衍,后来分居三大处,分别是江西安福、卢陵和衡山以及重庆云阳。

    明清时期及清代以后代 明代的康姓大约1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7%,排在第99位。分布更为广泛,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均有康姓族人的聚居地。江西泰和、湖南邵阳。

  • 台湾有什么地方?

    简称台。总面积3.6万平方千米,其中台湾岛面积3.58万平方千米。人口22,790,250人(2006年)。  台湾位于祖国大陆架的东南缘。地处东经119°11′03〃(澎湖县望安乡花屿西端)至124°34′30〃(宜兰县赤尾屿东端),北纬21°45′25〃(屏东县恒春镇七星岩南端)至25°56′30〃(宜兰县黄尾屿北端)之间。北临东海,东北接琉球群岛;东滨太平洋;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邻;西隔台湾海峡与大陆福建省相望,最近处仅130千米。台湾是中国一个由岛屿组成的海上省份。全省由台湾本岛和周围属岛以及澎湖列岛两大岛群,共80余个岛屿所组成。陆地总面积35989.7573平方千米。其中,台湾本岛南北长394千米,东西最宽处144千米,绕岛一周的海岸线长1139千米,面积35788.0908平方千米,约占全省面积的97%以上,是中国第一大岛。  

    行政区划  台湾本岛和澎湖共设7市、16县,其中台北市和高雄市为“院辖市”,直属“行政院”,其余属台湾省;

    市下设区,县下设市(县辖市)、镇、乡,合称区市镇乡。  

    台 北 市 中正区 大同区 中山区 松山区 大安区 万华区  

    信义区 士林区 北投区 内湖区 南港区 文山区  

    高 雄 市 新兴区 前金区 芩雅区 盐埕区 鼓山区 旗津区  

    前镇区 三民区 左营区 楠梓区 小港区  

    基 隆 市 仁爱区 信义区 中正区 中山区 安乐区 暖暖区  

    七堵区  台 中 市 中 区 东 区 南 区 西 区 北 区 北屯区 西屯区 南屯区 

    台 南 市 中西区 东 区 南 区 北 区 安平区 安南区  

    新 竹 市 东 区 北 区 香山区  嘉 义 市 东 区 西 区  

    县 台北县(板桥市) 宜兰县(宜兰市) 新竹县(竹北市) 桃园县(桃园市) 苗栗县(苗栗市) 台中县(丰原市)  彰化县(彰化市) 南投县(南投市) 嘉义县(太保市) 云林县(斗六市) 台南县(新营市) 高雄县

    (凤山市)  屏东县(屏东市) 台东县(台东市) 花莲县(花莲市) 澎湖县(马公市)

#古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