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宫将展张伯驹所捐《平复帖》等国宝,单霁翔称一直感念于心
“澎湃新闻”获悉,故宫博物院筹备甚久的“张伯驹捐献文物精品展”或将在今春展出。
张伯驹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文物收藏家。他收藏中国古代书画,最初是出于爱好,后来则是为了保护重要文物不外流。为了收购晋代陆机的《平复帖》、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等,不惜花费重金,变卖家产,甚至四处借贷。1956年,张伯驹与夫人潘素从30年的收藏中选出晋代陆机的《平复帖》、唐代杜牧的《张好好诗》等8件精品,无偿捐献给国家。国家特颁发“褒奖状”给张伯驹夫妇,表彰其对文物保护与捐献的卓著贡献。故宫博物院共计收藏有张伯驹《丛碧书画录》著录的古代书画22件,几乎件件堪称中国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此前曾专门撰文表示,对于张伯驹的贡献,故宫博物院一直感念于心。自1998年张伯驹先生诞辰100周年以来,故宫博物院及相关机构陆续推出了系列纪念活动,以深切缅怀其高尚的品格,纪念其化私为公的奉献精神和对我国文化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故宫博物院将永远铭记这位一生为国宝永存神州,做出了非凡贡献的传奇人物。
年轻时的张伯驹及夫人潘素
张伯驹(1898—1982年),原名张家骐,字丛碧,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工诗词书画,对戏剧亦有研究,著有《丛碧词》、《红毹纪梦诗注》等书。1918年毕业于袁世凯混成模范团骑兵科,毕业后任安武军全军营务处提调、陕西督军公署参议,后任盐业银行董事、总稽核。抗日战争胜利后,历任华北文法学院教授、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北平市美术分会理事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北京市政协委员。1962—1966年任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1972年被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1982年2月26日病逝于北京。张伯驹早年即喜收藏,所藏法书名画甚众,多为旷世绝品。新中国成立后,他将藏品捐献给国家,这些藏品大部分入藏故宫博物院。
如晋代陆机《平复帖》是我国传世文物中最早的一件名人手迹;隋代展子虔《游春图》为传世最早的一幅独立山水画。其余如唐代杜牧《张好好诗》、唐代李白《上阳台帖》、宋代黄庭坚《诸上座帖》、宋代赵佶《雪江归棹图》等,都是我国艺术史上的重要文物。这其中,陆机《平复帖》、唐代杜牧《张好好诗》、宋代范仲淹《道服赞》、宋代黄庭坚《诸上座帖》等8件古代法书精品是1956年由张伯驹、潘素夫妇捐赠国家的,国家文物局后调拨故宫博物院;隋·展子虔《游春图》、宋代赵佶《雪江归棹图》、明代唐寅《王蜀宫妓图》等是张伯驹让与国家,国家文物局收购后陆续调拨故宫博物院的;唐·李白《上阳台帖》则系张伯驹赠与毛泽东主席,1958年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办公室将其调拨故宫博物院。另外,故宫博物院还于1959年购买了张伯驹曾收藏的宋·赵孟坚《行书自书诗》。
唐李白《上阳台帖》故宫博物院馆藏
这其中,关于《平复帖》和《游春图》的收购,张伯驹最为庆幸与得意。《平复帖》入手后,遂把自己的书房唤做“平复堂”;而得到《游春图》后,自己便号为“游春主人”。当然,为此也留下了惊心动魄的故事。
三购《平复帖》
《平复帖》是20世纪30年代张伯驹参观湖北赈灾书画展览会时遇到的,这件作品长不足一尺,只有9行草书,古朴之貌,实为传世书法所未有。前有白绢墨笔题签,笔法风格与《万岁通天帖》中每家帖前小字标题相似,显然这是唐人所题。唐人题签旁边又有宋徽宗用泥金所书的瘦金体题签,下押双龙小玺。另外画面上有“宣和”、“政和”等历代的收藏印记。
西晋陆机《平复帖》故宫博物院馆藏
张伯驹可谓一见倾心,然后便托古董商人韩某向《平复帖》的主人末代王孙溥儒询问转让价格。得到的回复是,溥心畬开价银元20万。当时张伯驹没有那么多钱,只好作罢。但是心有不甘。想想在这之前,溥心畬所藏的唐人韩幹画作《照夜白图》被日本人买走,而后又转手卖给了英国古董商人戴维德,自此流失海外(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又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购得)。
东晋王羲之《姨母帖》辽宁省博物馆藏(《万岁通天帖》卷首)
后来,叶恭绰举办“上海文献展览会”,张大千、张伯驹都出席参加。此时张伯驹又请张大千向溥心畬说合,愿以六万大洋求购。但溥心畬的回复依然是要价20万,又作罢。
1937年腊月,溥心畬母亲去世。当张伯驹得知溥心畬为母治丧急需用钱的消息后,便拜托傅增湘促成收购《平复帖》的事情。张伯驹也不想乘人之危,就表示“溥先生急用钱,我可帮助一万元,《平复帖》权当抵押之物”。没想到,溥心畬的意思是不用抵押了,直接要价四万大洋。如此三次求购,《平复帖》终于到了张伯驹手中。
《平复帖》唐人题签与宋徽宗泥金题签
而后,为了躲避日本人对这件宝物的觊觎,他携家人南逃,《平复帖》被他缝入衣被,片刻不离身。到了上海,他仍因为自己的收藏遭到绑架,但他宁被“撕票”,也不交出国宝,僵持近8个月,夫人四处筹措了20根金条,才把他赎回来。
在捐献《平复帖》二十二年后,张伯驹在《陆士衡平复帖》一文中写到,“在昔欲阻《照夜白》出国而未能,此则终了宿愿,亦吾生之大事。而沅叔先生(傅增湘)之功,则更为不可泯没者也。”
卖房产,留住《游春图》
如果说《平复帖》的收得是终了张伯驹一个宿愿,那么购藏《游春图》则是他最为振奋的事情。
隋代展子虔《游春图》故宫博物院馆藏
《游春图》为隋代大画家展子虔所绘,画面题签为宋徽宗所书。因此,自宣和以迄元明清,流传有绪。又证以敦煌石室,六朝壁画山水,与此卷画法相同。此画民国初为北京古董商人马霁川所得。张伯驹得知后,立刻前往探询。不料,马霁川要价八百两黄金。对于这样珍贵的文物,张伯驹认为不宜私人收藏,更不能使其流失海外,应归故宫博物院。于是找到当时留守北京的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表示故宫应该将此画买下。而得到马衡的回复是“故宫博物院经费困难,难以周转。”无奈之下,张伯驹自己去找马霁川,向他讲了此卷流传历史及其重要价值,并警告:“此卷不能出境,以免流失海外。”马霁川此时并不一定听张伯驹的,但也心存顾虑,不敢轻易让出此卷。后经张伯驹的好友墨宝斋主人马宝山出面洽商,最终以二百两黄金谈定。
但1945年的张伯驹屡收宋元巨迹,手头拮据,哪里还有这二百两黄金。情急之下,只好忍痛将弓弦胡同原购李莲英的一处占地十三亩的房院出售,凑足二百二十两黄金。为什么是二百二十两?是因为在交易过程中,马霁川借口黄金成色不对,又追加二十两黄金。但金额依然不够。最后,画卷还是归张伯驹所有,剩下的金额分期再付。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也没有再支付。
张伯驹、潘素夫妇作画
1952年,张伯驹将展子虔的《游春图》以购买时之原价让与了故宫博物院。
——————
张伯驹(1898—1982年),原名张家骐,字丛碧,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在诗词、书法、绘画、京剧、古琴等方面也造诣精深,著有《丛碧词》、《红毹纪梦诗注》等书。他的父亲张镇芳是袁世凯哥哥的内弟,曾历任清末和中华民国高官,后来又担任盐业银行经理和董事长。1918年他毕业于袁世凯混成模范团骑兵科,毕业后任安武军全军营务处提调、陕西督军公署参议,后任盐业银行董事、总稽核。抗日战争胜利后,历任华北文法学院教授、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北平市美术分会理事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北京市政协委员。1962—1966年任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1972年被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1982年2月26日病逝于北京。张伯驹早年即喜收藏,所藏法书名画甚众,多为旷世绝品。新中国成立后,他将藏品捐献给国家,这些藏品大部分入藏故宫博物院。
近年来,中国古代字画的拍卖市场,动辄拍出数千万甚至过亿元的“天价”。在这些传世珍品演绎的荣耀和财富传奇之外,张伯驹的名字似乎显得遥远而落寞。
有人评价,即使是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故宫博物馆收藏的字画中,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市场价格,都“罕有能超过1956年张伯驹无偿捐献之物”,“他捐献的任何一件东西,用什么样的形容词来形容它的价值,都不为过。”以下是部分张伯驹捐献给故宫博物院的古代书画作品。
1.西晋陆机《平复帖》
张伯驹花费银元4万购得西晋陆机《平复帖》故宫博物院馆藏
为西晋大文人陆机手书真迹,距今已有近1700年,比王羲之的手迹还早七八十年,是现今传世墨迹中的“开篇鼻祖”。它长不足一尺,只有9行字,却盖满了历代名家的收藏章记,朱印累累,满纸生辉,被收藏界尊为“中华第一帖”。
2.隋代展子虔《游春图》
张伯驹220两黄金购得隋代展子虔《游春图》故宫博物院馆藏
为隋代大画家展子虔所绘,距今1400多年,被认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画作,历代书画界都将其奉为绝无仅有的极品,有人称它是“国宝中的国宝”。《游春图》画卷长二尺有余,运笔精到,意趣无限,素有“天下第一画卷”的美称。
3.五代南唐董源《潇湘图》
五代南唐董源《潇湘图》故宫博物院馆藏
本幅无款印。引首有董其昌行书题记,后隔水有王铎跋,后幅有董其昌跋二则及袁枢跋。钤有明“典礼纪察司印”朱文半方,清卞永誉、安岐、嘉庆、宣统内府等鉴藏印记。
此图经明代董其昌鉴定,认为是董源的真迹。作者以江南的平缓山峦为题材,取平远之景,江上有一轻舟飘来,江边的迎候者纷纷向前。中景坡脚画有大片密林,掩映着几家农舍;坡脚至江水间有数人拉网捕鱼,生机盎然。
董源是隋唐五代时期著名画家,在中国艺术史上影响深远。他的存世真迹极少,目前国内仅有三件,分别收藏于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和辽宁省博物馆。这件受损的《潇湘图卷》是故宫收藏的唯一一件董源真迹,属于一级甲等文物,极为珍贵。
2008年5月,正在故宫武英殿书画馆进行的“故宫藏历代书画展”突然闭馆一天,对外宣称是因为内部装修,而真实原因却是因为其中展出的一件国宝级文物——五代董源的《潇湘图卷》原迹,被展柜上部的滴水淋湿,致使受损处裱纸开粘。受损部位正好在画幅核心部位的舟船上。可悲可叹!!!
4.五代方从义《武夷山放棹图》
五代方从义《武夷山放棹图》故宫博物院藏
方从义,字无隅,号方壶,不芒道人,鬼谷山人等,贵溪(今江西贵溪)人。道士,居江西信州(今上饶)龙虎山上清宫。工诗文,善古隶、章草。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米芾父子,后自成一家。所作云山,大笔泼墨,苍润浑厚,取势奇险。生卒年不详。此图表现福建武夷山勝景。奇峰突起,山下层林断岸,溪涧幽深,一叶轻舟飘流游览。以草书笔法勾勒,兼以淡墨轻染,与常见水墨云山画法不同。全幅布局奇特,得武武夷九曲之险。虽自谓仿巨然笔意,但更多的是方氏自己的风格。本幅右上自识[武夷放棹]隶书四字。左方又题[敬堇签宪周公,近采蘭武夷,放棹九曲,相别一年,令人翘企。因仿巨然笔意图此,奉寄仲宣幸达之。至正已亥冬方壶寓乌石山识]。钤[方壶清隐]白文印。按已亥为公元一三五九年。曾经清安岐和清内府收藏。《大观录》、《式古堂书画汇考》、《宝迂阁书画录》著录。
5.唐杜牧《张好好诗》
唐杜牧《张好好诗》故宫博物院藏
美人迟暮,难免令人唏嘘伤感。一千二百年前,唐代诗人杜牧为歌妓张好好挥笔赋诗一首,成为了我们能见到的这位著名诗人留存于世的唯一墨迹。大诗人杜牧留存于世的唯一墨迹——《张好好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张伯驹5000多大洋收之。
《张好好诗》卷由宋徽宗赵佶题名,见于《宣和书谱》卷九,并钤有宋徽宗诸玺印,保存着当时内府装潢式样。后曾递藏于宋代贾似道、明代项元汴、张孝思、清代梁清标等人,乾隆年间入藏内府。1924年,逊帝溥仪将此卷携出宫外,流散于东北。1950年,琉璃厂论文斋老板靳伯声的弟弟在东北得到此卷,带来北京,转手持往上海。著名大收藏家张伯驹先生得知此消息后,急托墨宝斋马保山先生追寻此卷,以免此卷流失海外。幸得上天眷顾,诗卷寻得,张伯驹先生以重金购回,内心狂喜,每晚睡觉都置于枕边,如此数日,爱不释手。1956年,张伯驹先生将此杜牧所书《张好好诗》卷捐赠政府,珍贵文物重为故宫博物院收藏。
6.宋范仲淹《道服赞》卷
张伯驹花费黄金110多两购得。
宋范仲淹《道服赞》卷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是范仲淹为同年友人“平海书记许兄”所制道服撰写的一篇赞文,称友人制道服乃“清其意而洁其身”之举。宋代文人士大夫喜与道士交往,“道家者流,衣裳楚楚。君子服之,逍遥是与。”穿着道服,遂成一时风气。此卷行笔清劲瘦硬,结字方正端谨,风骨峭拔,颇具王羲之《乐毅论》遗意。时人称此帖“文醇笔劲,既美且箴。”据考证此帖作于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以前。此赞经《铁网珊瑚》、《清河书画舫》、《清河见闻表》、《式古堂书画汇考》、《平生壮观》、《大观录》、《墨缘汇观》、《石渠宝笈初编》等书著录。刻入明文徵明《停云馆帖》、乾隆朝《三希堂法帖》等法帖。曾经宋范氏义庄,清安岐、清内府,近人张伯驹等收藏。1956年张伯驹先生将其捐献故宫博物院。
7.唐李白的《上阳台帖》
《上阳台帖》笔势较为豪放、雄浑、又含飘逸之气,倒颇符合李白诗歌风格。引首清高宗弘历楷书题“青莲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一行。后纸有宋徽宗赵佶,元张晏、杜本、欧阳玄、王馀庆、危素、驺鲁,清乾隆皇帝题跋和观款。卷前后及隔水上钤有宋赵孟坚“子固”、“彜斋”、贾似道“秋壑图书”,元“张晏私印”、“欧阳玄印”以及明项元汴,清梁清标、安岐、清内府,近代张伯驹等鉴藏印。伯驹非常喜爱此帖。李白狂放不羁,开一代浪漫主义的诗风,其书法被诗名所掩。《宣和画谱》载:“白尝作行书,字画尤飘逸。”他的这幅墨迹诗文为:“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太白。”帖面苍劲雄伟之中,见姿媚挺秀,一如李白豪放、俊逸的诗风。真是诗如其人,书亦如其人。
伯驹割爱,通过统战部徐冰同志将此帖转呈毛主席,并在附信中写到:“现将李白仅存于世的书法墨迹《上阳台帖》呈献毛主席,仅供观赏……”
毛主席收到此帖,观赏数日,也十分爱惜,后嘱中共中央办公厅转交故宫博物院珍藏。毛主席亲嘱中办给这位收藏家代写感谢信一封,并附寄一万元人民币。
8.宋黄庭坚《诸上座帖》
北宋黄庭坚《诸上座帖》故宫博物院馆藏
北宋黄庭坚书。纸本。草书。此帖系写给其友李任道的信札,内容为介绍五代时金陵禅宗僧文益的语录。笔法圆劲,气势苍浑雄伟,学怀素而有自己风格,为晚年代表作。款署“山谷老人书”,朱文铃“山谷道人”一印。后纸有明吴宽,清梁清标题跋。《清河书画舫》、《庚子销夏记》、《式古堂书画汇考》、《石渠宝岌初编》等二十九部书著录。现藏故宫博物院。
9.赵佶《雪江归棹图卷》
北宋赵佶《雪江归棹图卷》故宫博物院馆藏
-
花重金收藏字画,却无偿献给故宫;晚年病重想换房他被告知没资格
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一笔的人不多,能留下自己名字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在古时多少名人富贵晚年散尽家财以求当地县志史记上留下自己的事迹介绍,甚至有的权贵只求能有自己的名字,可就是这种小小的要求都得不到满足。因为在古时的史官记录上代表的是权威与公正,实事求是及大功大德,如果人人都像这些权贵那些国家历史的真实性就会出现问题。正是这历史的严谨让很多存有目的的人不得不放弃。而当代也是如此,但是有人却不求名望只为心安与国家,历史上的
张伯驹便是这样的人。 一、张伯驹的人生 1、人物简介
张伯驹原名叫张家骐,字家骐,号丛碧,又被称为民国时期的四大公子之一,在河南省陈州府
项城县阎楼出生。曾担任过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等职。不过说起职务还要谈到他的另一层身份,张伯驹系张镇芳之子,又是袁世凯的表侄。 正是因出生便含有金钥匙所以衣食无忧,但是张伯驹却不像那些大家族的纨绔子弟成天游手好闲,贪玩享乐。在张伯驹九岁时便因为能写诗被誉为“神童”,又因家庭熏染自小便喜好诗词歌赋及古董。在往后的诗词创作上便著有《丛碧词》《春游词》《秦游词》《雾中词》《无名词》《续断词》《氍毹纪梦诗》《氍毹纪梦诗注》等等名作。到了民国二十六年三月十四日,40岁生日时为了赈灾而演了一出《失空斩》,可见其喜爱之身。后再抗日爆发后又到了西安致力于写诗填词。
2、忠于古画收藏的张伯驹
早在三十岁开始张伯驹便开始收藏古文物字画。比如大家熟悉的西晋时期
陆机创作《 平复帖》 及隋朝时期展子虔的《游春图》,还有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上阳台帖》及其 杜牧的《张好好诗卷》, 另有黄庭坚所做的《诸上座帖》。而在收藏《平复贴》时张伯驹还有一段故事。 最早是在湖北一次赈灾书画会时张伯驹见到《平复帖》了,而当时是归
溥儒所有,但是有一件事让张伯驹很是担心,恐怕会发生在《平复帖》身上。 早在1936年溥儒将所藏的唐代韩干的《照夜白图》卖给了他人,后来又流于海外,也就是是因为这件事让张伯驹起了购买《平复帖》的心思。后委托一家琉璃厂的老板向溥儒谈到张伯驹的购买意愿,但溥儒索价20万元,最后不了了之。但是张伯驹并没有因此放弃购买,在一次得知溥儒丧母,急需钱财为母发丧时,经过沟通最终以四万够得。
够得这幅著名的传世之宝《平复帖》后张伯驹写了篇小文其中便提及此事,里面说到“在昔欲阻《照夜白图》出国而未能,此则终了宿愿,亦吾生之一大事”。由此可见张伯驹对古字画是何等的钟爱。
二、永垂不朽张伯驹 1、因收藏字画而被绑架
张伯驹收藏字画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从启功的对他的评价上就能看出,其中说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可见张伯驹收藏字画的疯狂程度。
而正因对收藏古文物的热爱,张伯驹在当时的收藏界的名望,可以说是非常大也因为这个他当时便遭到了汪精卫手下的绑架,当时张伯驹惨遭绑架对已经是张伯驹妻子的潘素,索要将近300万元的巨款赎金。而当时因为多大钱财都用来购买字画了,家里又哪有钱来赎回张伯驹呢。所以筹赎金只能靠卖字画,但是在遭受绑架的情况下张伯驹却是在信中要求潘素,家中的古董字画千万不能动不能卖,尤其是西晋陆机的《平复帖》不能乱动。后来潘素与绑匪僵持了八个多月,最终靠着到处借来的40万元,才将张伯驹救了出来。
2、不为名望钱财捐献收藏的文物
早先张伯驹担任过
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为故宫文物修复及找回做出过很大贡献,而后再晚年时谈到故宫捐献上张伯驹曾说到“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则是予所愿也!今还珠于民,乃终吾夙愿!”为了表彰张伯驹的贡献,当时国家提供很多金钱给张伯驹,可后来张伯驹分文不收。 在捐献给故宫的文物中有张伯驹《丛碧书画录》著录的古代书画22件,如《平复帖》而这乃是传世文物中最早的一件名人陆机留下的手迹,还有传世最早的独立山水画即是展子虔的《游春图》。其中还有唐代李白的《上阳台帖》以及
宋朝黄庭坚的名作《诸上座帖》与同样是宋朝 赵佶的《雪江归棹图》等等,这些都是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文物堪称镇宫之宝。 不过需要特别讲明的是关于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及唐朝杜牧的《张好好诗》与宋朝
范仲淹的《道服赞》等传世之宝都是当时故宫博物院有意收购,但是在当时确因各种原因而未能收购成功,后来张伯驹在为故宫捐献文物时便把这些也带了进去,可想在这其中不乏传世之宝,若以钱财来购买不知道要多少钱而张伯驹却无偿捐献给了故宫。 在名人评价张伯驹时无不是称赞他的精神品质,如千家驹说“真正不朽者,张伯驹是一个。”而在宋振庭评价张伯驹事说到“爱国家费尽心血一生为文化,不惜身家性命;重道义冰雪肝胆赉志念一统,豪气万古凌霄”。可想张伯驹的人生事迹及成就足以名垂青史,但令人唏嘘的是晚年张伯驹就医时想换个安静的环境却被人告知级别不够,不免有些令人愤慨。
三、唏嘘的晚年生活 1、颠沛流离的张伯驹
民国三十年也就是1941年的时候,因为自己的广泛收藏古董被有心人盯上进而被非法绑架了近八个月,最后还是妻子潘素四处筹钱才被放了回来。而到了民国三十六年也就是在1947年6月的时候在
北平参加了中国民主同盟。 不过要说他最凄惨的时期还是在1958年,历史上关于这段时间的记载并不多,但也能从寥寥几字中看出其艰辛困难。1962年后,张伯驹因为收藏古董字画被歹徒抄家、隔离审查,到了1969年的时候又以“敌我矛盾,被按人民内部矛盾”为由责令其退职,只能手书一挽联放在角落里,后来被主席看到评价说“书法好,词也好”并问到这是谁写的?了解到张伯驹的状况嘱咐身后的总理说“你去安排一下吧。”这才得以进入文史馆工作。
2、想换房间却换不了的悲苦
1982年的阴历正月十五这本是一个值得庆祝的的日子,可已经到晚年的张伯驹又因为感冒而住进了医院。在住院期间张伯驹被分配到了一个容有八个床位的房间,不仅嘈杂还显得非常简陋,而家属在看样时考虑到住院环境的问题,为了防止交叉感染家属和医院申请能不能换个房间,可院方却以不是干部没有资格享有单独病房。
可想而知在这种状况下张伯驹是多么无力,在目睹自己病房中病人的相继离世情绪上显得很是低落在又一次申请换房遭到拒绝后,在1982年的2月26日离世。其学生了解情况后找到院方骂其无知。
就这样张伯驹以这种方式离开了人世,在后来的1982年3月26日举行追悼会,国家领导人均向其送了花圈。并有将近两百人送了挽联。张伯驹的离世让很多人不由得感慨万千,在章伯钧谈到张伯驹时对其评价到“不论中国文学发展如何,都不会再有张伯驹”,而
刘海粟也谈到“他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京华的老名士,艺苑的真学人。” 张伯驹的晚年让人不免有些唏嘘,在受到不公平对待时他并没有怨天不公道,也没什么说什么丧气愤慨的话。我们从他的一生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位不拘于世俗之事,坚守初心不变的人。他的奉献精神值得很多人学习借鉴。
结论: 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名流千古,也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留在世人的心中。在张伯驹的人生事迹时我们读到了他的人生百态也读出了他的人生价值观及他的精神品质。在这样不为名望不为金钱的人身上,任何流言蜚语都无法影响到他。或许也只有他所钟爱的古董字画才可以让他的心境有一点波动,可是就这样一个不为名利一心只为收藏中华传世之宝的人物,却在晚年病重时想申请换一个病房都做不到,真是让人唏嘘不已。除此之外张伯驹的人生中还有过很多突出的成就皆是流传于世,笔者认为也只有这样的人物留下的作品才能被人传颂。
文/平南
-
《唐诗三百首》韦应物的七首五言古诗,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诗人简介】 韦应物(约737—约792),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韦应物诸体皆工,而以五言古体最出色。 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有“五言长城”之称。今存《韦应物集》十卷,《 全唐诗》编其诗十卷。 韦应物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但很早就步入仕途,十五岁起就担任 三卫郎为 唐明皇效力。其性格仁义侠气,狂放潇洒。 安史之乱以后, 唐玄宗流落蜀地,韦应物流落失职,开始用心地读书,后来进士及第,历任 滁州、 江州、 苏州刺史的官职。 贞元七年,罢官,后在苏州的诸佛寺闲居,直到终年。 这里是七首韦应物被《 唐诗三百首》收录的 五言古诗,一起来赏析吧! 01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唐】韦应物 兵卫森 画戟,宴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鲜肥属时禁,蔬果幸见尝。 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 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 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 方知大藩地,岂曰财赋强。 【注释】 郡斋:指官署中的房舍。 燕集:饮酒聚会。 森:众多,密集。 画戟:有刻饰的古兵器。 燕寝:卧室。 凝清香:指所焚之香在屋里缭绕。 烦疴(kē):即烦闷。疴,疾病。 崇:高。 “理会”两句:意谓领悟事物的情理就能排遣是非,性情旷达就能不拘世俗。理会,领悟事物之通理。遣,排遣,消释。性达,个性旷达。形迹,指世间俗务。 鲜肥:此指荤腥之食物。 金玉章:指诸文人的篇章。 :苏州的古称,此指苏州地区。吴中 彦:美士,才华卓越的人。 【情景译文】 这是一首燕集诗。诗人当时正任苏州刺史所作,首先描写宴集的环境,卫士的画戟排列如森林,庄严而又肃穆,内室满是燃香的芬芳,馥郁而又典雅。 海上忽然间起了风雨,微风拂过,池阁变得舒适而又清凉。烦热和疾病都好像被这微风吹散,身体变得轻快,在这舒适的氛围里,嘉宾已经坐满了高堂。 这么华丽的居室,诗人不免感到惭愧,我的居室这样的华丽,而百姓却不见得安康,人民生活艰难困苦,使诗人的无功受禄而深感惭愧不安。 但是又将宴饮享乐了,诗人只能麻痹自己,劝诫自己通晓自然之理能分辨是非,天性通达就物我两忘,这样可以暂时忘怀一切,心安理得地享受宴集,不再受到良心的谴责。这是 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病,韦应物亦不能免给。 这次宴会,因正值禁屠之日(因禳灾祈福而禁止屠宰牲畜),荤腥不易于上桌,大家都把蔬菜和水果品尝。以酒会友、吟诗作赋不可少,举酒畅饮,听各位金玉般声韵优美的文章,心情慕然感到欢畅,身子也变得轻捷,诗人真想要凌风飞翔,几乎飘飘欲仙了。 东南是财赋之地,苏州有众多才士,俊秀的人物济济一堂。诗人忽然顿悟,都市之所以宏大,并非多物产而是盛于文章。 02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唐】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 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注释】 初发:启程。 扬子 :渡口名,在今江苏江都南。 元大:其人未详,诗人好友。 校书:官名, 校书郎的省称。 洛阳人:去洛阳之人,即韦应物自称。 广陵:即今 江苏扬州。 沿:顺流。洄:逆流。 【情景译文】 这是离别时写给好友抒发离情的一首诗,亲爱的朋友。在这茫茫烟雾中,我们即将离别,船只驶入烟雾中,我们依依告别。 心情很悲伤,但是船还是开行了,船儿飘荡在烟雾中通过,诗人不住地回头望向广陵城,城外的树林变得愈来愈模糊难辨,这是传来了广陵城中听惯了的寺庙钟声,钟声的袅袅余音和城外迷蒙中的树色交织在一起,将离别之情烘托至高潮,感情色彩异常强烈。 诗人望着滚滚东流,一去不复返的的江水,不免发出感叹:今朝在此处别离,何时何地我们能够再次相遇呢? 但是啊,世事犹如波上舟,要么给流水带走,要么在风浪里打转,是不能由个人作主的。 03 《寄全椒山中道士》 【唐】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释】 郡斋:指官署中的房舍。 荆薪:柴草。 白石:此借喻 全椒山中道士。 【情景译文】 秋气萧瑟,满山落叶,郡斋里也冷的刺骨,忽然想起在山中隐居的老友。山中艰苦修炼,环境不好,好友一定在涧底打柴,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想起这样的场景,诗人便兴起想着带上一瓢酒去看好友,让好友在这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彼此也能畅饮畅谈一番,解一解相思之苦。可是好友是逢山住山、见水 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岩石边安顿,明天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安身了。何况秋天来了,落叶落了满山,行走的踪迹被掩藏,路也变得不好找,那么我要去什么地方找到你的行迹呢? 04 《长安遇冯著》 【唐】韦应物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注释】 灞陵: 汉文帝陵墓,在今陕西西安东,因地处 霸上而得名。 采山因买斧:此句有归隐山林之意。采山,进山采樵。 冥冥:昏暗。形容下雨。 飏飏(yáng):形容飞翔。 燕新乳:此指初生的燕子。 【情景译文】 时冯著刚从 长安以东的地方回来,还是一派名士兼隐士的风范,衣裳上沾满了灞陵的春雨。诗人不免料想冯著来长安的目的和境遇,是为采铜铸钱以谋发财的吗?最后却只得到一片 荆棘,还得买斧斫除。诗人幽默诙谐地打趣着好友,以轻快的情绪冲淡了友人的不快。 接着诗人又以冥冥春雨百花盛开,习习和风中燕子孵了雏燕,用以劝导冯著不要为暂时的失意而不快,勉励他相信大自然造化万物是公正不欺的,前辈关切爱护后代的感情是天然存在的。 最后,诗人以十分理解的态度,满含笑意地对冯著说:“自去年一别,如今已经是春天了,你的鬓发并没有白几缕,还不算老呀!”以此激励友人盛年未逾,将来必将大有可为。 05 《夕次盱眙县》 【唐】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注释】 盱眙(xūyí) :今江苏盱眙,唐时属淮南道楚州。 淮镇:即指盱眙城,在 淮河南岸。 舫:船。 山郭暗:指远山和城郭都被暮色笼罩。 【情景译文】 这首诗写得是旅途中的客思,诗人因路遇风波卸帆留宿 淮水岸边的小镇,小舫停靠着孤零零的旅驿。在孤驿中所见全是秋日傍晚的一片萧索的景象,大风突起江上的波浪浩荡, 太阳沉落大地的夜色苍黑。山昏城暗人们都回家安憩,月照芦洲雁群也落下栖息。夜晚孤独诗人不禁想起长安,听到岸上钟声诗人思念故乡,彻夜未眠。 06 《东郊》 【唐】韦应物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真可庶。 【注释】 跼(jú):拘束。终年:一年到头。 旷清曙:在清朗的曙色中心境豁达。 澹:消弥。 缘:顺着。 斯结庐:在此地造屋。 慕陶:追慕 陶渊明之志,指归隐田园。 庶:庶几,差不多。 【情景译文】 这首诗是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描写春日郊游的情景,整年拘束官署之中实在烦闷,诗人兴起清晨出去郊游,便顿觉精神欢愉。入眼的春景是嫩绿的杨柳伴随着春风荡漾,苍翠的山峰,远远眺望,好像能淡化诗人的思虑。 步行累了,诗人便靠着 灌木丛自由自在地憩息,不会有人打扰,也不会被世事所搅,睡醒沿着涧流旁任凭意愿地徘徊,完全放松自己。芳香的原野落着迷蒙的细雨,宁静的大地到处是春鸠鸣啼。 诗人不由身心放松,我本就爱长处清幽,却因公务缠身屡次不得如愿,这次行迹也十分匆促,难得尽兴。终有一日我要罢官归隐在此结庐,像陶渊明一样,能够得到由衷的乐趣。 07 《送杨氏女》 【唐】韦应物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尔辈况无恃,抚念益慈柔。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赖兹托令门,仁恤庶无尤。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注释】 永日:全天。 戚戚:伤悲的样子。 悠悠:形容路途遥远。 行:指出嫁。 溯:逆水而行。 尔辈:你们。 义往:指长女到了婚嫁年龄,应该出嫁。 阙内训:指自幼丧母,缺乏闺中妇德的教诲。 事姑:侍奉婆婆。 令门:有名望的好人家。 无尤:无过失。 尚:推崇。 资从:嫁妆。 周:完备。 容止:指仪容、行为举止。 猷(yóu):规矩。 何秋:哪一年。 【情景译文】 此诗作于建中 兴元年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任上,是送女出嫁时的叮嘱训诫。女儿就要出嫁到遥远的地方了,诗人整日忧郁而悲悲戚戚。出嫁的日子到了,女儿乘坐轻舟沿江逆流而上,将要去到远方。 思此及,诗人不免有许多叮嘱训诫于女儿:你们姐妹自幼尝尽失母苦,念此我就加倍慈柔抚养。而妹妹从小全靠姐姐养育,两人作别不免泪泣成行。面对此情景诗人内心郁结,但女大当嫁,诗人也再难留得。 诗人对女儿叮嘱道:你自小缺少慈母的教训,侍奉婆婆的事令我担忧。幸好依仗你夫家好门第,信任怜恤不挑剔你过失。安贫乐俭是我一贯崇尚,嫁妆岂能做到周全丰厚。望你孝敬长辈遵守妇道,仪容举止都要符合潮流。今晨我们父女就要离别,再见到你不知什么时候。 说及此,离别的情绪一时涌上心头,闲居时忧伤尚能自我排遣,此时情绪却一发再难收拾。回到家中看到孤单单的小女,回望略显空荡的家中,悲哀的泪水沿着帽带滚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