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基伟从上甘岭回来被毛主席接见后,妻子惊讶道:你有些不对劲啊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来 编辑|徐来 《——【·前言·】——》 秦基伟从上甘岭战役归来, 毛主席亲自接见,给予了高度评价。可是当他回到家,妻子却惊讶地说:“你有些不对劲。” 到底是什么原因?是什么让一位在战场上冷静果敢、战功显赫的将军,回到家中后突然显得那么陌生? 上甘岭战役的硝烟 1952年10月,朝鲜的上甘岭的一片深山老林。 那里山势险峻,地形复杂的让人,根本看不到走出去的希望,美国联军的进攻一波接一波,志愿军的防线,却依旧稳如磐石。 秦基伟带着他的部队,在这片山林里,死死守住了阵地,没有丝毫的轻松,整个战役的进程对他而言,就像在无尽的黑暗中摸索前进,每一步都充满了危险。 上甘岭,这个地方本就以险峻著称。 山脊上布满了密集的防御工事和坑道,狭窄的山谷和坡道常常被炮火炸得四散。 美军为了攻占这里,动用了大量的火力,甚至派出了坦克与空中支援。 面对这样的压力,秦基伟带领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并没有后退,而是一次又一次地在死亡线上挣扎, 用鲜血书写着这场没有硝烟的“生死赌局”。 10月13日,美军开始了第一轮攻击,美军第7师在上甘岭一带猛烈进攻,几乎将整个防线压得喘不过气来。 那天,秦基伟和他的指挥官们,紧急召开了战地会议。 根据战情汇报,美军已突破了第一道防线,向阵地深处推进。 秦基伟的眉头紧锁,他没有太多时间,去感叹局势的严峻, 第一时间就做出了决定:“守住每一寸阵地,哪怕是用血肉!” 志愿军阵地,已经几乎没有安全地带,每一次反击,都是对体力和意志的极限考验。 秦基伟没有坐镇指挥室,他带领士兵们往前冲,在阵地上不停巡查,指挥各个小分队展开反击,随时调整阵地部署。 美军的炮火犹如暴雨般砸下,雷鸣般的爆炸声此起彼伏,每一声都像是对这片土地的极限挑战。 10月18日,美军进行了一次强攻,直接冲向了秦基伟防守的主阵地。 这一场战斗的胜负,将直接决定上甘岭的未来,就在美军一波又一波的进攻下, 秦基伟亲自指挥后方的火力支援,用迫击炮和机关枪,给美军带来沉重打击。 每一次的爆炸,都将美军的进攻阵型打乱,使得他们未能完全,突破志愿军的防线。 敌人的火力压制依旧严重,阵地上的伤员不断增加,通讯线路频繁中断。 面对这些情况,秦基伟没有丝毫迟疑,依旧冷静地组织反击,尽量维持着阵地的完整。 “战士们,今天我们死守这片阵地,绝不后退一步!”这是他经常说的话,低沉而坚定。 10月21日,美军再次发动了猛烈的攻击,试图一举突破上甘岭的防线。 战斗异常惨烈,秦基伟指挥部队,在极端的困难下,抵挡住了敌人的进攻。 整个上甘岭区域,已经被炮火和爆炸声包围,四面八方的敌人,压得志愿军几乎喘不过气来。 最紧张的时刻,秦基伟依旧没有放弃指挥,他冷静地指挥增援部队,增援主阵地,并派遣精锐部队从侧翼反击敌人。 通过几轮巧妙的战术调动,终于成功将美军的进攻逐步遏制。 这场战斗历时一个月,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上甘岭战役的胜利不仅挫败了美军的进攻,也让整个国际社会,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斗力,和坚定决心刮目相看。 秦基伟在这场战役中展现出来的指挥才能,成为了他军事生涯中的一大亮点。 毛主席的接见与评价 战斗结束,秦基伟和他的部队,终于从上甘岭撤下来,返回国内。 回到国内的第一天,秦基伟并没有像许多人一样感到欣慰或放松,他感到身心俱疲,战场的记忆仿佛还压在胸口,喘不过气来。 就在这一时,毛主席决定亲自接见他。 1952年12月,毛主席在北京的中南海接见了秦基伟,他已经不再是战场上的,那个英勇指挥官,更多的是一个,面临过多死亡与痛苦的普通人。 毛主席眼中满是肯定与欣赏: “你们这一仗,打得好,打得硬!是为了我们国家的安全,保住了这个重要的阵地。” 主席的话,让秦基伟感到有些羞愧,他从未想过自己在战场上的付出,会得到如此高的评价。 “你这一仗,保住的不仅是上甘岭,还守住了我们中国的荣誉!”, 毛主席的称赞让秦基伟一时有些愣住了。每一名战士的牺牲都让他心如刀割,而毛主席的这些话,却让他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和荣耀。 虽然得到了毛泽东的亲自接见和高度评价,可战争带来的伤痛,真的能通过一场接见,和几句赞美的话语消除吗? 秦基伟深知,这些外界的荣耀,远不足以让他抚平自己内心的痛苦。 回到家中的反应 秦基伟回到家中的那一天,妻子正在厨房里忙碌。 她准备为丈夫做一顿丰盛的饭菜,迎接他从战场归来的归属感和归家情。 家里虽然不大,但那份温暖和宁静,早已在战火中的岁月里,成为秦基伟心中最渴望的安宁。 门被推开时,妻子回过头,看到的却是一个眼神空洞、疲惫不堪的男人。 秦基伟站在门口,脸上没有喜悦的表情,甚至是连最基本的笑容也找不到。 他的眼神看起来很深邃,好像什么都在心里沉默地翻滚着。 “你……你怎么了?”妻子放下手中的碗,走上前去,关切地问道。 秦基伟依旧没有说话,他只是低着头,踱步进入屋内,随手把帽子放到桌子上。 那一刻,妻子感到一股强烈的压抑感,从丈夫的身上散发出来。 这不是从前那个,回家后总是带着微笑的秦基伟,而是一个与战场生死缠斗了很久的人。 妻子轻轻拉住丈夫的手:“你……到底怎么了?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她的声音带着些许颤抖,眼中满是担忧。 秦基伟的目光终于停留在妻子的脸上,可他什么也没说,只是淡淡地点点头。 缓缓从外衣口袋里摸出一封信,那是战地的消息,里面写着已经牺牲的几个战友的名字。 他没有直接给妻子看,而是低沉地说道: “我们活下来了,代价却是这些……”话语未完,眼神又迅速回到了那种空洞的模样。 妻子并不完全理解丈夫的情绪变化,可她能感受到,这种沉默的背后,藏着太多的压抑和痛苦。 他常常呆立许久,双手背后,身体僵硬得像一尊雕像,他会下意识地握紧拳头,眼中闪烁出复杂的情绪—— 既有胜利后的空虚,也有对战友们死去的痛苦。 战后的精神创伤 秦基伟从战场归来后的这段日子,虽然与妻子一起度过了些许平静时光,但他内心的痛苦和挣扎并没有随之消失。 上甘岭战役,让他至今无法释怀,尤其是那几场极度残酷的战斗,至今仍在他的梦中反复出现。 睡觉时,经常会突然惊醒,满头大汗,心跳加速。 他惊恐地望着四周,似乎回到了战场的前线,听到了那阵阵炮火声。 妻子抚摸丈夫的背部,安慰着,轻声说道: “你要相信,你做得已经足够了。你为国家、为战友做出了贡献,已经没有遗憾了。” 可秦基伟并没有回应,只是闭上了眼睛,深深吸了一口气。 1953年春,秦基伟仍然没有,从这种情绪的困扰中走出来,为了帮助他恢复,妻子建议他去疗养院休养,暂时远离喧嚣和压力。 在疗养院里,秦基伟认识了一些退役军人,他们同样曾经经历过惨烈的战斗。 他也会讲述自己在上甘岭的艰难时光,谈到那些为国家、为战友牺牲的英勇战士。 他的语气逐渐从沉默转为激动,那些长时间压抑在内心深处的情感,终于在某一刻爆发出来。 这似乎让他,稍微放下了些心中的负担,他开始尝试面对自己的内心,渐渐明白,战场上的胜利带不走精神上的创伤,只有时间和自我接纳,才能治愈这一切。 1953年夏,秦基伟开始慢慢回归工作岗位,也逐渐适应了与社会的接触。 那段战争带来的创伤并没有消失,它就像潜伏在心底的暗流,时刻提醒他那些不可磨灭的记忆。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
秦基伟:受到毛主席单独接见的上甘岭英雄军长
文/ 何立海高荣朝 2024年11月16日,是秦基伟将军诞辰110周年。 秦基伟,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开国中将,后晋上将。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央军委常委、国务委员、国防部部长。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戎马倥偬,战功卓著,为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一、苦难童年 苦难的童年,铸就其虎胆雄心。1914年11月16日,秦基伟出生在湖北黄安县(今红安)七里坪区秦罗庄。父亲秦辉显是个老实厚道的庄稼人,除了种田,还会一点篾匠手艺。母亲周氏,是个普通的家庭妇女,长辈中还有一个伯父与他们一同生活。同辈中,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一家人种着几亩薄田,日子虽不算富裕,但也勉强能维持下去。在长辈和哥姐的呵护下,秦基伟比较快活地度过了童年。 为了孩子的前程,也为了培养孩子成为明辨事理的有用之才,一家人省吃俭用,节衣缩食,积攒了几块银元,把秦基伟送到邻村的学校读书。但他只读了不到一年的小学就不上了,辍学回家帮助家里干农活。别看他年龄小,干起活来可不含糊,在伯父的带领和言传身教下,小小秦基伟已能熟练掌握几套农活技术,耕田耙地,插秧施肥,样样拿得起、放得下,深得大人们的称赞。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正当秦基伟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与大人们标着膀子大显身手的时候,一场塌天大祸不胫而至,彻底击碎了秦基伟的少年梦。从1924年起,短短三年时间,秦基伟的母亲、父亲、伯父、哥哥相继因瘟疫而病故。家中唯一的姐姐也在万般不舍中下嫁他人,远走他乡。11岁的秦基伟竟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已到了几近流落街头、沿街乞讨的苦难境地。但倔强的秦基伟,以这个年龄段孩子少有的坚强和抗争,不向命运屈服,不向困难低头,勇敢地走上自我承救的道路。 湖北黄安县,是中国革命最早的策源地之一。早在中共“一大”之前,酝酿成立“武汉共产主义研究小组”的倡导者就是湖北黄安人董必武,因此,黄安一带的革命运动始终伴随着秦基伟的少年时代而风起云涌,此起彼伏。少年秦基伟不断接受革命思想的熏陶和影响,加之自己家庭的不幸遭遇,使他较早地自觉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6年下半年,由于秦基伟积极参加村里的各种政治活动,被破例接收为自卫队员。1927年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黄麻地区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麻起义,秦基伟和村中的自卫队员也加入其中。1928年底,秦基伟加入黄安县赤卫大队,成为一名光荣的赤卫队员。1929年8月,年龄不满15岁的秦基伟和村中几个赤卫队员一起,到乡里苏维埃政府软缠硬磨,终于磨到一张介绍信,拿着这张介绍信,他们一路疯跑,找到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一师,正式参加红军,成为一名“红小鬼”。 二、保卫临泽 参军以后,秦基伟以一个成年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军事技能,出操、训练,执行纪律,掌握技战术都走在前面,特别是他作战勇敢,胆大心细,善于用脑,领会上级精神快,鬼点子多,深受领导好评。在70多年的军旅生涯中,他从士兵做起,到副班长、班长、排长、连长、团长、师长、军长,新中国成立后官至大军区司令员,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秦基伟随同徐向前的红四方面军转战鄂豫皖,挺进川陕边,过草地,爬雪山,踏上漫漫风雪惊沙路,血溅陡坡,保卫临泽,身陷囹圄,几经周折回延安,充分展现了一名军人的本色。 ◆抗日战争时期,秦基伟任第一军分区司令员留影。 临泽保卫战使秦基伟一战成名。1937年初,根据中革军委的指示,徐向前率领西路军主力向宁夏一带挺进,先后攻克高台、临泽两座县城,并准备在此休整,欲在此创建甘北根据地。西路军立足未稳,即遭到马家军围攻。1937年1月12日,敌人首先向高台发起猛烈进攻,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驻守高台的红五军军长董振堂率领3000名官兵与敌展开8天8夜的激烈战斗,但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而英勇牺牲。 1月21日,马家军以5个多团的兵力开始攻打临泽县城。当时,驻守在临泽城的是西路军总部,包括驮着全军经费的辎重部队;有全军唯一能造手榴弹和子弹的一个小小兵工厂;有医院;有供给部门和一个妇女独立团,大部分是女同志和勤杂人员。与马家军数万之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驻守临泽城内的除了总部机关、直属部队以外,主要的战斗力量居然只有1个警卫连。而且,此城已被马家军围困多时,周围的红军部队都已先后撤离。在这种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要孤军奋战,守住临泽城,谈何容易。紧急关头,秦基伟临危受命,担任守城总指挥。面对几十倍于我的敌军作战,在战前动员会上秦基伟亮明了自己的观点:“宁可战死,决不投降,我的手枪是专打逃兵的!”接着他又对整个作战进行了详细的部署,把所有的人,不分干部战士,不分男女,统一按战斗的需要编成班、排、连。男同志负责坚守城墙,女同志负责做饭、看护伤员、捡石头当武器。警卫连两个排分别坚守几个容易被敌人突破的城门楼,一个排作为机动部队直接归秦基伟和警卫连长掌握使用,哪里需要就投向哪里。 西北大漠的夜间,零下30度,呼啸的西北风像刀子一样地刺向我们的战士。冒着刺骨的寒风,秦基伟带着警卫连一个机动排沿城墙巡逻。放眼望去,城外一片开阔地,不远就是戈壁滩。敌人的骑兵马队不停地来回穿梭游弋,骑兵后面是敌人的步兵。有的在搭帐篷,有的在燃烧的篝火旁取暖。秦基伟严令战士不得射击,只要坚守城池不丢,就是胜利。 第二天拂晓,马家军的进攻开始了。一场血战,很快就染红了初升的太阳。马家军先用山炮猛轰城墙。几分钟后,城墙上出现了几个豁口。攻城的士兵很快搭上梯子,挥着马刀蜂拥着往上冲。严阵以待的守城红军奋起反击,枪炮声、手榴弹的爆炸声、大石块沿城墙向下的滚落声响成一片,把敌人第一轮冲击打退了。 很快,匪性十足的马家军又发起第二轮冲击,红军拼命往下打。秦基伟抱一挺轻机枪,边打边吼边指挥。一排一排的敌人在我军火力阻击下倒下了,我军也有较大伤亡。此战足足打了一个上午,我军以城墙为掩体,居高临下,敌人终未能得手。 第二天,马家军又组织了几次进攻,均未奏效。 第三天,战斗进入高潮。整个临泽城,在枪炮声和喊杀声中颤栗。 数次攻城没有得手,马家军的指挥官恼羞成怒,组织了督战队跟在攻城部队屁股后面,用冲锋枪督战。 秦基伟倒是不慌不忙。为了节省子弹,他要求部队开展近距离射击,并命令妇女独立团和兵工厂全部上阵,主要用大刀和石头作战。 战斗进入最紧张的时刻,秦基伟指挥部队将全部土炸弹运上阵地。他亲自做了一个精彩的实战示范,并命令战士们停止反击,静候敌人进攻。等马家军顺着云梯爬上半腰时,他和几名战士各拎着一串土炸弹,走到垛口处,将土炸弹投向马家军,一打一个准儿。 警卫连的战士守在薄弱环节上,看见敌人架云梯,并不急着打,等敌人靠近了,上多了,一齐出动,用钩子钩住云梯,发一声喊,将云梯掀翻。妇女独立团女兵们手中的石头和土炸弹随之倾泻而下。 就在这一天的战斗中,秦基伟二次负伤。一颗子弹打在他的机枪上又弹起来,削伤了他的四个手指头。他当时毫无察觉,虽然浑身都是血,却只顾抱着机关枪,哪里敌人最密集,就往哪里打。 ◆1943年,秦基伟(右二)与战友们在河北临城合影。 秦基伟指挥部队在临泽坚守了3天,在与敌人拼杀过程中红军虽然损失大半,但总部的基本家底还在,这就是胜利。根据西路军总部的指示,当天夜里红军弃城突围。我军之所以没有全军覆灭,除了秦基伟指挥有方,我军将士宁死不屈、顽强奋战外,也有老天作美的原因。当天夜里,大雪漫卷,月黑风大,能见度和能听度都很差,借助天时,我军把所有骡马的蹄子绑上棉花,人员和辎重悄悄集中。留下1个班在北面故意弄出一点声响,造成北面突围的假象。待马家军的注意力集中到北面后,红军部队像箭一样钻进苍茫夜色之中,一路疾进,神不知鬼不觉溜之大吉。待马家军发觉,部队已进至南沙滩间。 秦基伟率1个班殿后,且战且退,与追敌周旋了一阵子,终于将敌人摆脱,赶到了倪家营子,实现了战略转移。由秦基伟指挥的临泽保卫战,是一场经典的守城战役。以此为背景拍摄的电影《惊沙》,作为爱国主义影视题材在全国放映,深受广大观众的好评。 三、解放邢台 抗日战争时期,秦基伟横刀立马太行山,组建游击队,积极反“扫荡”,参加百团大战,屡建战功。秦赖支队威震四方,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指挥才能。 解放战争时期,秦基伟率部解放邢台,攻克邯郸,率领晋冀鲁豫九纵挺进中原,开辟豫西根据地,攻克洛阳,解放郑州,淮海战场显身手。紧接着他又率部饮马长江,千里追击,挥戈大西南,十五军战功卓著。 解放邢台战役,是秦基伟在解放战争初期坐镇指挥的第一个攻城战役。 邢台是平汉路上的一个中等城市,向为重镇。兵书上说,此地“西带上党,北控常山(今石家庄正定一带)”,是“河北之襟要,河东(山西)之藩蔽。”1937年沦陷后,邢台成为伪顺德道道尹公署所在地。日本人和大汉奸、伪华北治安军司令高德林狼狈为奸,在此经营多年,修筑了碉堡、兵营、仓库、机场,甚至还搞起了一个能生产步枪、手雷的兵工厂。抗日战争时期,邢台是日伪“扫荡”我太行、冀南抗日根据地的一个重要基地。 抗战胜利,高德林被蒋介石委以石家庄先遣军司令重任,于9月10日至13日率部开拔。抗战期间躲在外地苟且偷安的国民党河北第二十二区督导员任晓敏浑水摸鱼抢了这个空档,成了邢台的“接收大员”,他网罗了附近九县的逃亡伪军3000多人,编成四个旅,成立了所谓“保安司令部”,自任司令,并将一些杀人如麻、恶贯满盈的铁杆汉奸充任各旅旅长。就这样变戏法似地,邢台又换汤不换药地成了国民党的地盘。 为了解放邢台,9月20日,太行一支队和冀南军区四分区司令员胥光义率领的冀南二、四分区部队协力廓清了邢台外围。之后,攻城总指挥秦基伟多次勘察地形,召集太行、冀南两支部队及地方党组织的领导同志研讨攻城方案。决定统一调整部署,分头组织实施:太行一支队从北门突破;冀南二分区部队从东门突破,同时攻南门;冀南四分区部队从西门突破。 邢台城防坚固。砖石砌成的城墙高三丈六尺,城头筑有明碉暗堡。四面都有三道城门组成的“瓮城”。护城河两丈多宽,水可没人。护城河外布有鹿砦、铁丝网。城内粮弹充足,守敌有恃无恐。为了确保攻击顺利,各部队按照统一部署,认真进行了攻城准备。选择突破口和攻击路线,让部队构筑出发阵地,向敌城墙挖掘地道,组织登城演习,进行爆破试验,各部队纷纷进行战前动员,各个指战员情绪激动,精神饱满。 为鼓舞士气,部队文工团每天晚间在城外演唱节目,宣传胜利形势。政工人员通过伪军家属向城内喊话,“放下武器,弃暗投明是唯一出路;顽固不化,抵抗到底只有死路一条。”同时,各县地方党和政府全力支援,仅邢台一县就动员了2000名民兵和1万多群众,组成担架队、运输队,帮助部队造云梯、挖地道。 9月23日夜11点,秦基伟发布命令,总攻开始。 太行一支队十团主攻北门。北门上有敌人的一个连。战斗发起前,部队已经在接近城门的地方绑好了炸药包。进攻战斗打响后,三连九班10名战士头顶着用水打湿的棉袄,冒着炮火,及时地送上去一百公斤炸药。很快就是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烟雾冲天而起,直上云霄。偌大个邢台城都颤抖起来。城门炸开了,砖石瓦块连同敌人的尸体被气浪甩出几十米高。但是九班的战士也全部壮烈牺牲,他们用自己的热血为后续部队打开了通路。 ◆秦基伟在指挥作战。 北门的爆破,来得突然猛烈,把敌人吓懵了。十团的勇士们像潮水一样冲了进去,一口气打到高德林的公馆,基本上没遇到有组织的抵抗。秦基伟总指挥与十团团长向守志一道实施跟进指挥,随部队突入城内。当他们走进作为指挥部的高德林公馆时,已见不到敌人一个人影了。房子里电灯虽然还在亮着,但满地都是公文杂物,可见逃跑敌人之狼狈。 四十二团由北城墙西段发起攻击,扼守之敌是内邱的土匪,装备甚好,有不少歪把子机枪。四十二团的战士们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奋勇登城。尖刀排的战士每人提一篮子手榴弹,一边攀梯子,一边向城墙上甩手榴弹,前仆后继,终于占领了城头。 冀南二分区部队在火力掩护下,竖起十多架云梯,与城东头的敌人开战,迫其溃退。冀南四分区部队连续打退敌人的多次反扑,全部控制了西城墙。 这时,北门、东门、南门都燃起了漫天大火,邢台城硝烟弥漫,机枪、手榴弹的爆炸声不绝于耳。敌人在三面夹击下,已成乌合之众,纷纷向南门溃逃。但是,南城门早已被他们自己用麻袋装土堵死,短时间内根本打不开。城上又有冀南四分区部队居高临下。2000多伪军欲逃不能,只好挤在不足六百平方米的南门洞内听天由命。 我军随即展开政治攻势,高喊“缴枪不杀!”“欢迎弟兄们反正!”枪声、炮声、喊话声交织在一起,山穷水尽的伪军被迫放下了武器。 9月24日4时,晨光熹微,战斗全部结束。除任晓敏等少数头目逃跑外,其余守敌悉数被歼,俘获大汉奸何梦久以下官兵2300余名,缴获轻重机枪32挺,迫击炮一门,长短枪2100多支,汽车10辆,战马百余匹。 邢台解放意义重大,不仅可以使太行、冀南根据地连成一片,更重要的是可以控制平汉铁路,截断蒋介石北犯的路线,为随后进行的城市解放战役积累了经验。 四、扬威朝鲜 新中国成立后,秦基伟镇守祖国南大门,剿匪、反霸,维持治安,千里边防线上留下他的闪光足迹。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央军委一声令下,秦基伟率领的十五军闻风而动,跨过鸭绿江,赴朝参战,血祭芝浦里,鏖战上甘岭,从此,秦基伟和他领导的十五军名扬天下。 上甘岭战役,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最激越的乐章,担任这场伟大战争活剧的总指挥就是秦基伟。他以钢铁般的意志带出了比钢铁还要硬的军队,把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的坚强意志和精神风貌发扬到极致,令武装到牙齿的美国军队感到惊讶,使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无不感佩。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攻势,于1952年10月至11月,在朝鲜金化东北上甘岭地区进行了坚守防御作战。“联合国军”为摆脱战场上的被动局面,于10月14日发动摊牌作战,企图夺取志愿军中部前沿阵地,以改善防御态势,谋求在停战谈判中的有利地位,先后动用美7师,南2师,对上甘岭南侧的597.9和537.7高地北山实施猛烈进攻。志愿军第十五军(后第十二军增援)依托坑道工事顽强抗击,至20日,两高地表面阵地失守,防守分队转入坑道。“联合国军”用轰炸、熏烧、堵塞、封锁等手段围攻。坚守坑道分队克服缺粮、缺水、缺弹等严重困难,坚持作战,打破围攻,守住了阵地。从30日开始,志愿军经过充分准备,实施反击,坑道内外部队密切配合,夺回表面阵地,击退“联合国军”的连续反扑,至11月25日战役胜利结束。此役历时43天。创造了我军历史上坚守防御成功的范例。 ◆听取坚守上甘岭的45师134团英雄八连指导员的汇报。 在战斗中,涌现了有以身体堵塞敌人机枪眼,为冲击部队打开道路的特等功臣、特级英雄黄继光;有双腿被打断仍坚持指挥战斗,在最后一口气时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滚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特等功臣、一级英雄排长孙占元;有新战士胡修道,在全班战友伤亡的情况下,一人坚持阵地,英勇机智地击退敌军40余次冲锋,毙伤敌人280余名,守住了阵地,立特等功、获一级战斗英雄称号;有通信英雄牛宝才,战斗中身受重伤,在生命的最后一息,用自己的身体连接被打断的电话线路,保证了指挥联络畅通,立特等功、获二级战斗英雄称号。还有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十五军在战役中涌现出以特等英雄黄继光为代表的三等功以上各级战斗英雄共12347人,占该军总人数的27.5%,以四十五师一三四团八连为代表的英雄集体200余个。在43天中,拉响手榴弹、手雷、爆破筒与敌同归于尽,舍身炸地堡、堵枪眼的烈士留下姓名的就有38位之多!这种视死如归的壮烈与坚持坑道14昼夜的顽强,使得上甘岭成为五六十年代英勇顽强的代名词,上甘岭的精神成为一代人学习的榜样。许多艺术家以上甘岭为素材,创造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电影《上甘岭》《英雄儿女》《打击侵略者》等。 五、镇守西南 经过几十年战争的洗礼,以敢打硬仗、恶仗、大仗,被称为虎胆将军的秦基伟,顶着上甘岭战役胜利者的光环,于1953年初离朝回国。在东北作短暂停留期间,受邀就抗美援朝战争形势及其发展作了几十场报告,受到英雄般地热烈欢迎。 ◆秦基伟在华北大演习中向邓小平介绍情况。 1953年6月16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亲切接见了秦基伟,而且是单独接见,这也是毛主席单独接见军一级领导不多见的一次。令秦基伟激动不已,终生难忘。 之后,秦基伟再次回到云南边陲,提任为云南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司令员。在此期间,秦基伟认真贯彻落实毛主席关于军队建设的一系列指示,加快军队现代化建设步伐,强军固本,强调军民团结,积极支援地方建设,为西南边陲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特别是邓小平担任中央军委主席后,秦基伟再次得到重用,出任北京军区司令员。1984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大阅兵在北京天安门举行,上午10点,阅兵仪式正式开始,一身戎装、精神焕发、威风凛凛的秦基伟将军,乘检阅敞篷车准时矗立于金水桥畔。稍时,改革开放总设计师,时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神采奕奕站立在检阅车上,缓缓驶来。秦基伟随车屈前,行庄严军礼并高声报告:“中央军委主席:庆祝国庆35周年,阅兵部队准备完毕,请你检阅!”此时此刻,秦基伟的声音如洪钟大吕伴随着无线电波和电视视频传遍祖国大江南北,世界各地。70岁的秦基伟以其特有的伟岸英姿再一次征服全世界。 1988年,秦基伟任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授予上将军衔。 1993年,秦基伟被选为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1997年2月2日——秦基伟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
上甘岭战役时,秦基伟意外得到了美军的底牌,最终取得了胜利
兵法第一要义就是“知己知彼”,这是古今中外一以贯之的真理,所有优秀的军事家或指挥员,无论他读过兵法没有,都会切身领悟这个真理。
开国中将秦基伟虽然出身贫寒,没有上过军事学校,但是在战争中学会了战争,深知“知己知彼”的要义。
秦基伟将军在行伍生涯中,有一个给人印象非常深刻的习惯,就是他总爱在第一时间思考敌军的指挥官在想什么。这种独特的视角,非常有助于他客观、清醒、缜密地谋划战术,比起单方面主观思考怎样对付敌人,更加全面、周详。
抗美援朝战争中,秦基伟参加了著名的
上甘岭战役,时任第15军军长,也是上甘岭战役的主力部队。 刚刚进入阵地后,秦基伟就指着地图问参谋们:“五圣山上的美军是什么部队?”
这句很简单的话,却把参谋们都问住了,竟然谁也说不清楚。
秦基伟顿时就火了,说:“你们都比我文化程度高,不会不懂知己知彼的重要性吧!怎么我们进入阵地好几天了,还搞不清楚敌人最基本的情况?这怎么行?我命令,侦查科同作战科一起想办法,务必三天内给我抓一个舌头回来!”
我军自红军时期开始,就有一支神通广大的侦查兵队伍,别人眼里再难完成的任务,机智神勇的侦查兵也能圆满完成。果然,侦查兵很快就抓获了一个美国兵,一看胡子,是个老兵,可见侦查兵是很会挑选目标的。
在有些人的印象里,英美西方军人都是软骨头,枪一指向他们,就举手投降,一审讯就会全盘吐露机密。
其实不然,这只是东西方文化习惯的差异,西方的骑士文化早就奠定了他们独特的军事习俗,有一种基于最基本的公平竞争原则上的战争规则,双方都不会不择手段地做出残忍无道的手段来达成胜利的目的,所以,西方自古战争都是有准则、有礼法可寻的,很少那种深仇大恨的殊死血战,战争可以非常激烈残酷,但基本法则是不可动摇的。
在这种文化下,西方军人不觉得在力量非常悬殊、情况非常不利的情况下,选择投降是可耻的。
志愿军抓获的这个美军俘虏就是这样,对他审讯后,这个家伙只说了自己的名字和军衔,其他的什么也不说。因为我军不允许对俘虏用刑,所以侦查人员也犯了难,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秦基伟得知后,决定亲自审讯。
这个美国大兵一见到秦基伟,知道他很可能是个军官,就很礼貌地立正敬礼,然后就坐下来,沉默不语。
秦基伟戎马几十年,见惯了各种俘虏,深得攻心之术,知道对一些俘虏威吓逼问只会适得其反,相反,如果给予充分的尊重和关心,反而很容易就能取得效果,眼前这个高大魁梧的家伙,就是这种情况。
秦基伟很和蔼地询问了他的名字、军衔、家乡等情况,这个俘虏也都很有礼貌地一一做了回答。
秦基伟见他面色有些憔悴,估计他和许多西方俘虏一样,吃不惯志愿军提供的饮食,于是就关心地问他一些身体、饮食、健康方面的问题,果然,这个俘虏几天来吃不习惯、睡不踏实,非常疲惫,秦基伟立即叫勤务兵端来缴获的美式甜点和热腾腾的咖啡,给他享用。
这个俘虏一脸的诧异,但看到秦基伟脸上真诚的笑容,不用翻译就能体会到人类共通的善意,让他非常感动,连声道谢后,便坐下来开始享用。
这时,翻译告诉他,眼前这个中国军官,和你们的范弗里特将军是同一级的司令指挥官!
这个美军俘虏顿时震惊了,恭恭敬敬地站起来,又重新立正敬礼。秦基伟和蔼地握握他的手,要他继续享用。
这个俘虏被感动了,主动开口说:“将军,您一定是想从我口中了解什么,我不是军官,不知道什么机密,但如果您只是想了解一些不属于军事机密的情况,我完全乐于效劳,以此感谢您的友善。”
于是,秦基伟就询问了他一些美军的基本情况,比如什么番号、多少人员、伤亡情况等等。
这个俘虏如实回答说,五圣山驻扎的是美军第7师和40师,战斗很激烈,两个师已有半数以上伤亡,官兵士气非常低落,都盼望继续谈判……
秦基伟听后很高兴,他虽然没有得到什么敌军作战方案这样的机密,但也知道了美军的底牌,此时已经是强弩之末,支撑不下去了,我军完全可以继续坚持下去,直到把美军消耗到主动求和!
就这样,秦基伟吃下了定心丸,率领第15军坚守
上甘岭长达40多天,顶住了美军看似凶猛实际上却是在硬撑的攻势,最终取得了上甘岭战役的伟大胜利! ——了解更多的开国将帅故事,可以看看历史客栈的专栏,共100篇开国将帅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