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甘岭》争议多,不代表你比编剧更懂历史,三处细节有深意
《上甘岭》已经播放完毕,网上的争议可谓“一片又一片”。战争题材的影视剧拍摄得与历史有出入,被吐槽也算天经地义。但是,这部剧集并非一无是处,观众不能总是用放大镜把缺点无限聚焦,而忽略了片中的亮点。全剧有三处细节展现得很好,有着很深的意义。 细节一:段显峰强调步炮协同 剧版《上甘岭》最被人诟病的就是段显峰,他的主角光环从第一集贯穿至牺牲之前。抛开影视剧艺术创作的因素不谈,段显峰从始至终都在做着同一件事,即步炮协同。这个细节强调了什么?志愿军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志愿军没有制空权、制海权,火炮的数量和质量也远逊于联合国军。即使朝鲜战争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15军的后勤运输人员也仍然无法向坑道里送进去哪怕一筐苹果。要想打赢这场战争,志愿军必须在炮兵、防空等方面大做文章。 在运动战的五次战役期间,美军总结志愿军的作战特点时,无不例外地提到一件事“使用迫击炮技能娴熟”。到上甘岭战役期间,尽管李奇微已经远赴欧洲上任,可仍然不忘朝鲜战场的战事,有一段关于志愿军炮兵的记录如下。 1952年10月,创下了联合国军阵地上一天之内落下9.3万发炮弹的纪录。敌人提高了射击精度,改进了技术。他们现在能集中炮火打击一个单一阵地,并且频繁改变发射位置。---李奇微《北纬三十八度线》 从入朝之初美军只强调迫击炮的应用,到上甘岭战役之时火炮的精确射击,志愿军的炮兵一直在发展、壮大,是一个连我们的敌人都承认的事实。这是志愿军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最好的范例。 段显峰在剧中是个“神人”不假,可历史中一定有很多致力于发展志愿军炮兵的指战员。比如45师135团82迫击炮连战士唐章洪、45师135团20机炮连无座力炮班副班长周继成等等,他们所有人的“合体”就是段显峰。 与步兵不同,炮兵属于技术兵种,需要指战员更有文化,比如怎样计算弹道。如果军队要成长,就必须有更多的人学习文化知识,这一点在剧中多次被提及。 唐章洪 周继成 细节二:秦基伟赠送王鲁钢笔 赠送钢笔的桥段并非编剧杜撰,秦基伟将军的回忆录和日记均提及过此事。警卫员王鲁在解放战争初期就跟随秦基伟,两人有很深厚的感情。在15军警卫连即将踏上五圣山战场之前,秦基伟把自己一支非常喜爱的泒克钢笔送给王鲁,其用意有两层。 第一,活着回来。 第二,用这支笔多学习文化知识,以后发挥更大的作用。 王鲁剧照 志愿军的中、低级军官和指战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随着战争模式和思维的转变,“大字不识几个”的军人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战争的发展。秦基伟用钢笔勉励王鲁,正是看到了以后战争中军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如果说历史中的秦基伟对王鲁没能有机会多学习文化而遗憾的话,那么编剧则替秦军长“完成”了心愿。 细节三:段显峰临死前推荐双喜读军校 段显峰在剧中不止一次提到过,仅凭借英勇,志愿军无法彻底地击败美军,需要有更丰富的战法。他还跟指导员胡满仓表达过:“我们的军队属于未来。”编剧借段显峰之口说出这番话,意义深刻。 以志愿军当时的装备和海空力量,还不足以将美军赶出朝鲜半岛。正如第五次战役那样,志愿军也没有能力歼灭3-5个美军师级作战单位。要想缩小差距,就必须有更多的指战员既有一线的战斗经验,又有扎实的作战理论基础。 双喜是个虚构人物,他的作用绝不仅仅是展现“134团八连”8位幸存者之一。 从26军到15军,从侦察员到警卫员,再到8连的副连长,双喜的成长有目共睹。在段显峰看来,这样的成长只能按50%来记分,另外50%需要去更高等的军事院校来完成。因此,在他临死之前,说什么也要找秦基伟要把“尚方宝剑”,推荐双喜读军校。 双喜剧照 在真实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的很多军官都有中途回国学习的经历。 第三次战役结束以后,38军、39军、40军和42军都抽调部分师、团级干部回到沈阳,由苏联教官教授步炮协同和步坦协同。第五次战役时,12军31师师长是赵兰田,而到上甘岭战役时,他已经回国,就读于南京军事学院。双喜是以上众多指战员的缩影,他代表的就是志愿军(解放军)的未来。 剧版《上甘岭》算不上精品,但也不至于被喷得“体无完肤”。观众好像太热衷于放大不足之处,而突显自己对历史的了解。从片中展现的细节来看,编剧至少详细地看过我军官方战史《抗美援朝战争史》、《秦基伟回忆录》或秦基伟日记、美军战史《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韩军战史《朝鲜战争》等著作。很多人还真不一定比编剧更懂上甘岭战役。 【资料来源】: 1、李奇微《北纬三十八度线》 2、秦基伟《秦基伟回忆录》 3、军事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抗美援朝战争史》 4、美军战史《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 -
《上甘岭》大结局揭秘:英雄血战背后的真相与精神传承
《上甘岭》大结局:英雄赞歌与精神的升华 在《英雄赞歌》的激昂旋律中,我们仿佛能看到上甘岭战役的壮烈场景,那是英雄们用鲜血染红的战旗,是他们在生命的一刻,依然坚守的阵地。“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这不仅仅是对英雄的赞美,更是对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精神的颂扬。 当我坐在电视机前,凝视着《上甘岭》的大结局,内心波涛汹涌。段显峰,这位一路走来的秀才兵,在战火的洗礼中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战士,他的坚韧、勇敢和智慧,都让我为之动容。当他扛起红旗,吼出那句“537.7(高地北山)一号区域,方向不变,标尺减二。炮火跟着我的红旗上”时,我的泪水不禁滑落。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感动和自豪。 段显峰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传奇,更是无数志愿军战士的缩影。他们在战场上英勇无畏,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他们的精神,已经超越了生死,成为了我们心中永恒的丰碑。 在《上甘岭》这部剧中,我们看到了志愿军的英勇无畏,也看到了他们的可爱之处。他们会在战场上互相鼓励,会在休息时讲故事唱歌,会为了战友的牺牲而痛哭流涕。这些情感丰富的瞬间,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群最可爱的人。 剧集巧妙地将上甘岭战役的战术展现得淋漓尽致。从“零敲牛皮糖”战术到坑道作战,再到“冷枪冷炮”战术,每战斗都是智慧与勇气的较量。观众仿佛置身于战场之中,感受到了志愿军战士们的智慧和勇气。 而最让我震撼的,还是大结局中段显峰的牺牲。他用自己的生命为炮兵部队丈量坐标,用身体完成的冲锋。那一刻,他的眼神坚定而无畏,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他的牺牲,换来了战斗的胜利,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志愿军精神的内涵。 在《上甘岭》的大结局中,我们见证了志愿军的辉煌胜利,也感受到了英雄们的崇高精神。这场战役不仅仅是一场军事较量,更是精神的洗礼。它让我们明白,只有拥有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才能战胜一切困难,赢得最终的胜利。 回首整部剧集,《上甘岭》以其紧凑的剧情、出色的演员表演和精良的制作,成功地将观众带入了那段峥嵘岁月。剧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黄轩在剧中饰演的段显峰一角,无疑是整部剧的一大亮点。他成功地将这个秀才兵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既有文人的气质,又有战士的坚毅。尤其是在一场戏中,黄轩将段显峰的无畏精神和英雄气概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为之动容。 王雷饰演的秦基伟将军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以其精湛的演技,将一位领军武将的威严和平易近人的特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观众看到了一个立体而真实的秦基伟将军形象。 而大潘饰演的胡满仓更是剧中的一大惊喜。他以其举重若轻的表演方式,将一个连指导员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尤其是他在牺牲前用吃席做比喻的那场戏,更是让观众感受到了角色的真挚情感和感染力。 除了演员们的出色表演外,《上甘岭》还通过细腻的画面和音效营造出了逼真的战场氛围。观众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战场的残酷和激烈,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志愿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 ,《上甘岭》还通过展现志愿军的智勇双全,揭示了上甘岭战役胜利的关键因素。剧中细致入微地展现了多种战术运用,让观众深入了解了这场胜利背后所蕴含的智慧和勇气。这种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事实的还原,也让观众更加敬佩志愿军战士们的英勇和智慧。 ,《上甘岭》还通过讲述英雄们的故事,传承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仅体现在战场上,更贯穿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努力奋斗,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观看《上甘岭》的过程中,我被志愿军战士们的英勇事迹深深打动。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种精神让我深感敬佩和自豪。我也深刻体会到了抗美援朝精神的伟大意义它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力量更是一种信仰和追求。 《上甘岭》的大结局不仅仅是一场战斗的胜利更是精神的升华。它让我们明白了为什么志愿军能够赢得上甘岭战役的胜利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抗美援朝精神的伟大内涵。这种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而努力奋斗。 和平年代已经到来但我们不能忘记那些曾经为国家和人民付出生命的英雄们。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我们也要传承和发扬抗美援朝精神让这种精神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源泉。 《上甘岭》不仅仅是一部电视剧更是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精神的传承。它让我们重新审视那段峥嵘岁月感受到了志愿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伟大精神。它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坚定了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上甘岭》的大结局给我带来了深刻的震撼和感动。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志愿军精神和抗美援朝精神的伟大内涵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种精神将一直激励着我们前行让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而努力奋斗!《上甘岭》大结局揭秘:英雄血战背后的真相与精神传承 -
《上甘岭》段显峰引导炮火前进,香港韩国导演塑造美式英雄成功
本文内容均是根据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全网首发72小时,感谢各位看官点击支持原创!文章信息均是来源于网络等公开信息,最终请以官方信息为准,谢谢支持! 电视剧《上甘岭》最近成了热议的话题,尤其是大结局中那场硬碰硬的战斗,简直让人热血沸腾。讲真,看到段显峰举着那面红旗冲向敌人的时候,我真是心脏都提到嗓子眼了!但不禁想问一句:咱这段显峰,是不是有点“超人”属性? 剧中那场攻打韩军537.7高地的战斗,咱们的段显峰一马当先,举着“英勇前进”的红旗,在枪林弹雨中冲锋。这场面可以说是非常燃——炮弹跟着他的指引精准打击敌军,最后他硬是顶着密集火力,把红旗插到了阵地上。说实话,这样的场景让人不由得想起了美国大片里的那些超级英雄。就像《复仇者联盟》里的美国队长,他也是举着盾牌,带领着一帮人冲锋陷阵,最后拯救世界。不过,这一对比,咱不免就得琢磨琢磨了。 先说说这个段显峰,剧中他可不是个普通人:高学历,军事学院的助教,还是战术专家,能说英语韩语,甚至连温州话都拿捏得死死的。捕俘、修车、拆弹、计算弹道样样精通,不仅会当参谋还能指挥作战,还能带头冲锋。这简直是全能战士啊!要不是知道这是抗美援朝,我都得怀疑他是不是穿越来的超级英雄。 当然,咱不能否认英雄的光辉形象。但问题是,这样的设定是不是有点偏向了“美式英雄主义”?美国大片里经常有这种套路——主角光环一开,啥都不是问题。个人英雄主义大行其道,靠一个人上天入地,反派全都不堪一击。就像《美国队长》那样,个人能力标配就是拯救世界。而我们的段参谋,也差不多是这个路数:不管是战术策划、前线指挥,还是拆弹、精算弹道,他全都包了。这就让人不禁想问:他是一个人,还是一支军队? 其实,真正的英雄主义,不是靠一个人单打独斗,而是靠集体的力量。咱们中国的战争历史里,更多的是讲究“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集体英雄主义。志愿军能打胜仗,靠的不是某个“段显峰”,而是千千万万的普通战士。他们为了国家,抛头颅洒热血,靠的不是个人的超能力,而是集体的信念与牺牲精神。这才是最接地气、最真实的英雄。 当然,咱不是说段显峰这角色不好,毕竟英雄的形象还是要树立的。但要是把他塑造成那种无所不能的“超人”,是不是有点丢了咱们集体英雄主义的魂呢?尤其是在那句“向我开炮”喊出来的时候,真的让人怀疑他是不是在向《英雄儿女》里的王成致敬。不过,王成的那句话是悲壮的决心,而段显峰的这喊声,倒更像是为了凸显个人的光辉时刻。毕竟,他不仅活着插上了红旗,还成了全剧的“高光”。 其实,咱们的战士们,在那样恶劣的条件下,能够坚持下去,靠的可不仅仅是某个人的“红旗精神”,更是背后整个集体的无私奉献。要是随便一个普通战士去带着炮火冲锋,可能早就被打成筛子了吧?而段显峰能够在韩军的炮火下“安然无恙”,这就让人觉得是不是有点美式电影的味道了。 说到这儿,再回头看看那些美式英雄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这些片子,基本上都是突出个人的英雄事迹,最后靠主角光环拯救世界。但实际上,战争是无数人血与泪的牺牲与奉献。个人英雄主义虽然好看,但它并不能代表真实的战争。咱们《上甘岭》这部剧,本来是要讲述志愿军集体的牺牲与荣耀,却在最后弄出了一个“段显峰超人”。这不免让人觉得,有点跑偏了。 所以,咱们在欣赏这部剧的时候,不能光被段显峰的光辉形象吸引住了眼球,还得回过头来想想:真正让我们感动的,难道不应该是那些默默无闻的普通战士吗?他们没有主角光环,没有超能力,但正是他们的牺牲,才换来了今天的和平。这才是我们应该铭记的英雄主义。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你觉得真正的英雄,是段显峰这样无所不能的“超人”,还是那些普通却伟大的志愿军战士?欢迎在评论区里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