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上甘岭 >血战上甘岭的四位功臣师长都是谁?他们后来都被授予了什么军衔?_“只要祖国需要,干啥都行!”战场上,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血战上甘岭的四位功臣师长都是谁?他们后来都被授予了什么军衔?_“只要祖国需要,干啥都行!”战场上,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作者:投稿 时间:2024-12-01
  • 血战上甘岭的四位功臣师长都是谁?他们后来都被授予了什么军衔?

    大家耳熟能详的上甘岭战役,被称为“国魂之战”,这是抗美援朝中的一次战役,也是牺牲人数最多,最惨烈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军魂,看到了中国人民子弟兵不屈的意志。

    在仅仅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牺牲了一万多名战士,承载了敌人190多万发炮弹,地形直接被改变,山头被炸得矮了多少海拔,山上的土壤石头不再结实,挖出的栈道壕沟被炸断填平,即使这样,中国志愿军也艰难地取得了胜利。

    这场用血泪生命换来的胜利,让我们一改往日懦弱无能的“东亚病夫”“大烟病”的形象,让西方瞠目结舌,真正见识了我们的战士是如此的坚毅,强大。

    在这场战役中,涌现了很多英雄,其中有四位在1955年获得授衔,被人们称之为血战上甘岭的四位功臣师长。

    他们分别是崔建功、李长林、张显扬和尤太忠,他们的经历是怎样的?他们又授封什么军衔呢?

    崔建功——少将军衔

    崔建功是1915年出生于河北省魏县,那个年代的普通人家过得是颠沛流离的生活,吃不饱、穿不暖是常态,为了活下去,当兵是一条不错的出路。

    不过崔建功并不是一开始就是红军的,他参军的时候加入的是国军,对于刚加入军队的人来说,能吃饱饭,上战场有枪用才是最主要的,不得不说,这方面国军确实比红军有优势。

    不过在一同抗日的过程中,红军一心抗日,为国为民的态度渐渐感染了崔建功,他懂得了国军和红军的分别,心也开始偏向红军。

    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崔建功带队围剿红军,但是却被红军俘虏了,本来还担心自己性命的崔建功,在得知红军“投降者不杀,优待战俘”的方针之后,就立马投降,投奔了红军东北军,不用再违背心意和同胞自相残杀了。

    而对于红军来说,只要是愿意加入红军,有才能,想抗日的人,那都是自己人,不管是不是国军的。

    当然,红军队伍中的原国军战士其实也不少,像崔建功这样,在国军中也是很有能力的人,红军自然是热烈欢迎的。

    投奔了红军之后,崔建功参加了大大小小的战役,如安阳战役等,都赢得了胜利。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朝鲜发来求救,崔建功再次披甲上阵,作为第15军45师师长,带领战士们赶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

    其中,上甘岭战役中,崔建功的表现更是令很多人钦佩,“打剩下一个营我当营长,打剩下一个连我当连长”这句话也是他在这场战役中说出来的,可见他的决心有多大。

    1951年,上甘岭战争打响了,战争开始第一天,“联合国军”就向志愿军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

    此时的45师所在的位置,正处在我军的防线之内,对于敌人的突然袭击,45师损失惨重,之后的数日,45师且战且退,人员伤亡也是不断飙高。

    45师不得不被迫放弃了上甘岭的表面阵地,转到了坑道阵地,这已经是最后的防线,不能再退了。

    10月19日,顶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的崔建功,带领45师剩下的战士们发起了反攻,在他的带领下,警卫员和后勤保障人员也拿起了枪支,站在了最前线。

    经过了43天的鏖战,哪怕45师没剩下多少战士,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牢牢地把守住了阵地。

    由于45师伤亡惨重,上甘岭阵地就被移交给了12军31师继续镇守,崔建功率领剩下的战士们撤出阵地休整。

    后来,在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之后,崔建功回到国内在军内担任着重要的领导职务,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他被授予了少将军衔,也是我们后来俗称的开国少将军衔。

    李长林——大校军衔

    李长林是1917出生在四川渠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在他3岁的时候,父母就已经去世了,成为孤儿的李长林是吃着百家饭长大的,饥一顿饱一顿便是他幼年生活的常态。

    到了1933年,16岁的李长林参加了红军,由于他在战斗中表现出的机智勇敢,敢往前冲,于是他在部队中,从一个小战士,慢慢地升到班长、排长、连长、副营长、营长等职务。

    他参加了很多战役,如奇袭阳明堡、百团大战、蟠龙、林南战役等。

    在这抗日战争期间,凡是枪炮纷飞的战场上,总能看到李长林带队冲在最前面的身影,在1945年上党战役中,李长林利用黑夜迁回敌后,率领全营在沁县老爷岭阻击国民党援兵,还从国民党手中取下两个制高点,缴获20余挺轻重机枪及大批弹药补充自身,并击退了敌人的多次反扑,为战役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1947年羊山集战役中,李长林担负攻坚任务,在三位团长先后牺牲的关键时刻,他临危受命成为指挥员,率部激战两昼夜,一举攻占了羊山集,还打退了敌人多次反扑,自己重伤险些丧命。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立下无数军功的李长林获得了“全国战斗英雄”的称号。

    之后,1951年在抗美援朝期间,上甘岭战役中,李长林率领31师担任主攻。

    第一阶段,他率领31师紧急支援45师,另被迫退居坑道,后勤人员全部上前线的45师转危为安,战局也稳定下来,并发起了第二阶段的反攻。

    之后,李长林深入一线,和45师紧密配合,运用灵活多变的战术,顺利夺回了上甘岭失守的表面阵地,而在和45师崔建功师长交接后,李长林带领部队继续坚守了上甘岭长达45天,期间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地疯狂反扑,直到上甘岭战役最终胜利。

    由于李长林为朝鲜人民的自由独立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还被授予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以及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在抗美援朝战役结束后,1955年的回国后,授衔仪式上,李长林获得了上校军衔,之后,他还到了南京解放军军事学院高级系深造,担任了新疆军区司令员、乌鲁木齐军区副司令员、南京军区顾问等重要职务。

    张显扬——大校军衔

    张显扬是1915出生在四川省通江县,他是一个性格大大咧咧,喜怒形于色的人,部队中的人缘很好,口碑也非常好,大家都很喜欢他。

    张显扬是在1933年参加的中国工农红军,那年他才18岁,同时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一开始,张显扬作为战士,先参加的是土地革命,之后根据战功和资历,升到了排长、连长等位置,还参加了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作战等,百团大战、淮海、渡江等许多重大战役也有他的身影。

    张显扬在参加红军的时候,成为了朱德将军手下的班长,抗日战争期间,也就是1937年的时候,身为排长的他,跟着陈锡联在夜袭阳明堡战役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我军步兵击落飞机的先河,就是张显扬带领着部队,在夜袭阳明堡战役开辟的,这一场战役中,我军总共摧毁了敌人24架战机,让飞机不再成为我军的噩梦。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初,已是师长的张显扬此时驻扎在云南昭通,他所率领的部队,这时候被编入了15军的建制中。

  • 秦基伟通知15军的全体干部开会,张显扬也接到了开会的通知,这场会议就是15军即将入朝参战的战前会议。
  • 但是相比听到参战消息的其他师长,慷慨激昂的表现不同,张显扬显得格外沉默,平日里一遇到这种事情就会兴高采烈地张显扬,很快就引起了其他人的注意。

    因为根据中央的指示,张显扬率领的部队是脱离第15军的建制,留守云南昭通的,也就是说张显扬不能参加此次战役了。

    面对同僚询问的眼神,张显扬只得开玩笑:“你们入朝作战去吧,我去当炊事班长保障你们的后勤……”

    张显扬的玩笑话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此时秦基伟突然宣布:“你们师不去,不代表你不能去,上级命令,张显扬同志改任29师师长,入朝作战!

    话音一落,张显扬整个人仿佛放了光一样,周身气场不再失落,反而很兴奋,“不用做炊事班长咯!

    这让在场的众人又笑作一堆。

    进入朝鲜战场后,张显扬率领的29师战斗力相当强,一路高歌猛进,就没有输过,和他的名字一样,张显扬在战场的风格可谓是格外地“狂野”。

    张显扬一进朝鲜战场,就将29师一分为二,一部分人坚守阵地,另一部驰援其他兄弟部队,打法更是神出鬼没,让人摸不清规律。

    之后在上甘岭战役中,张显扬也是作为中流砥柱,率领29师神出鬼没的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机动灵活的作战策略另敌人多次遭受重创。

    就像军长秦基伟说的“张显扬率领的第29师作战能力特别强,纪律好,服从性还高,百战百胜,从不会让上级领导失望!

    而在上甘岭战役中,张显扬也表现出了这些特质,他配合其他兄弟部队,齐心协力共同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回国的张显扬在军中先后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虽然他不像其他人,在1955年就授衔,但是在1961年的时候,他被授予了少将军衔。

    尤太忠——少将军衔

    尤太忠是1918年出生于河南信阳光山砖桥镇,1931年,也就是他13岁的时候就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他经历了我国的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可以说是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革命者。

    在一个孩子三观塑造最重要的时期,尤太忠就在红军队伍中,接触的都是当时中国最需要的思想,认识的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人,由此也可以看出,他日后的成就离不开这段少年时期的经历。

    尤太忠自幼便跟随红军南征北战,先后担任了排长、政治委员、共青团书记、指导员、营长、旅长等职务,虽然年纪不大,但是打起仗来,少年人的热血,让他就像只小老虎一样,勇猛机灵。

    尤太忠还参加过长征,长征途中曾患上重病,在政委詹才芳的帮助下,才熬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刻,活着走出了草地。

    解放战争时期,尤太忠在王近山将军麾下,在经过神头岭伏击战、汝河血战等战役中,他的指挥能力得到了很好地锻炼,在血与火中厮杀出来的作战能力,也令王近山将军侧目。

    王近山将军很看好他,在很多战役中都会培养他的能力,同时也让尤太忠立下了无数的战功。

    1950年12月的时候,尤太忠进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补充自己缺少的理论知识,也为之后的前途打好铺垫,毕竟比起很多人来说,少年就参战的尤太忠缺失了很多东西。

    在1951年,抗美援朝战役爆发后,尤太忠就提前返回34师,时刻准备着入朝作战,而在整个抗美援朝期间,尤太忠总共参加了五次战役、金城防御战、上甘岭战役等,立下了赫赫功劳,为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特别在上甘岭战役中,尤太忠指挥34师106团前往537.7高地支援31师93团,并配合31师93团完成了坚守住537.7高地的任务。

    当时31师93团在537.7高地遭遇敌人的猛攻,炮火铺天盖地,又在断水断粮十余天的情况下无奈退守坑道,但是整个93团只剩下了24人,而这些人之中,后来又牺牲了17人,全是饿死的。

    而尤太忠的34师106团,就是在这紧急关头被上级调往支援的,就在他们接防之后,敌军又发射了大量炮弹,密集覆盖了整个537.7高地,还有大量敌军疯狂冲锋。

    106团血战五个日夜,全团牺牲到加上后勤连一个排都凑不齐,就这样,他们誓死守住了537.7高地,直到1952年11月25日,106团才能顺利将537.7高地移交给29师,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上甘岭战役也宣告了胜利。

    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尤太忠因为战功卓越,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58年再次进入高等军事学院学习深造,到了1988年晋升为上将军衔。

    至今为止,上甘岭战役已经过去了70年了,英雄已逝,英魂长存,这样的国家功臣,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于心,他们的名字将永远印刻在每一位中华儿女心中,正是有着他们的无私奉献,用血肉之躯拦在战火滔天的前线,才能让我们现在享受安宁而又美好的生活。

    或许我们现在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如意,但是这一切都是我们能在一个和平稳定的国家中才能够去“抱怨”的,往前百年,我国支离破碎,山河飘零,人民朝不保夕,谁还能去考虑生死以外的小事呢?

    如今时局动荡,世界上仍有战争,那些国家的人民只想着能活就好。

    如今的我们,要满怀感恩之心,好好地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之还生种花家。

    参考文献:

    《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第3卷

    《中华军事人物大辞典》

    《渠县文史资料》第6辑

    《开国将帅》

    《中国共产党历史大辞典(1921一2011)》人物卷

  • “只要祖国需要,干啥都行!”战场上,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中国军网”、共产党员网、新华社、中国国防报

    “他用尽全身的力气

    更加顽强地向前爬

    还有二十米,十米……

    近了,更近了

    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

    他张开双臂

    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

    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21岁的黄继光

    牺牲在朝鲜战场

    最激烈的阵地战上

    ……

    黄继光像

    妈妈,我要去参加志愿军

    您可别挡我

    “妈妈,我要去参加志愿军

    您可别挡我!”

    黄妈妈邓芳芝记得

    儿子是当年村里第一个报名参军的

    “您放心啰,到了部队

    我一定争取立功,立大功,给家人争光”

    母亲的手紧攥着一块白色手帕

    四边镶有规整的红色丝线

    错落有致地绣着4个醒目的大字:

    “可爱祖国”

    这是乡亲们为出征的男儿临时赶制出来的

    那时的母亲怎么也不会想到

    这方手帕是儿子给她留下的唯一遗物

    1931年

    “火元子”(黄继光的乳名)

    降生在四川中江的农民之家

    黄继光10岁那年

    父亲因还不清债务

    而遭受地主的折磨,含恨离世

    他的大哥身体有恙,二哥身有残疾

    小弟还小,大姐送了人

    倔强的“火元子”背着背篓

    爬山挖野菜、刨药根、学制香、挑脚力

    但一家人的日子依然一贫如洗

    1949年10月

    解放的消息如一抹曙光

    点亮了“火元子”心中的希望

    之后他加入农协会和民兵组织

    与地主斗争,创造新生活

    正当黄继光一家沉浸在解放的幸福中时

    新的战争打响了

    朝鲜战争给刚刚成立的新中国

    再次带来战火的考验

    为了保家卫国

    党中央艰难决定——抗美援朝

    1951年3月

    这名热血青年决定参军

    这一年黄继光刚满20岁

    临行前

    “火元子”把乡亲们送给他的手帕

    留给了给母亲

    “妈妈,我马上要到前线去了

    你要想儿子的时候

    就把这张手帕拿出来看一下

    你的儿子就在你身边”

    一个人死了,能救那么多人

    搁着我也这么干

    初上战场的黄继光

    被分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

    第45师第135团第2营6连担任通信员

    一心想上阵杀敌的他

    不免有些失落

    指导员冯玉庆早就看中了

    黄继光的机敏、勇敢

    让他当通信员最合适不过

    冯指导员用表的零件作比喻

    让黄继光明白了

    “少了谁也不行,谁都重要”

    当他知道心目中的英雄——

    毛主席的警卫员张思德

    也曾是通信员时

    一种荣誉感在黄继光心底升起

    在部队里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黄继光

    “现在为了祖国人民需要站在光荣战斗最前面

    为了全祖国家中人等幸福日子

    男有决心在战斗中为人民服务

    不立功不下战场!”

    在战友们的帮助下

    黄继光写下这封给母亲的信

    黄继光的机敏、勇敢

    很快在战场上显现出来

    他所在的6连负责驻守454.4高地

    正当战士们发愁山顶秃了不好行动时

    黄继光捆扎草人并戴上帽子

    立在狙击口

    第二天,草人纷纷倒下

    狙击手趁敌人探头察看时,成功将其击毙

    战友们对黄继光开玩笑地说:

    “你真是了不起,没动枪炮,杀的敌人却不少”

    营部通信员壮烈牺牲后

    黄继光被调任到营部,接替工作

    在敌机轰炸下接好电话线

    智斗敌人,侦察敌暗堡

    ……

    黄继光英勇的事迹不胜枚举

    营长秦常贵备受感动,他把张思德写的

    《为人民服务》送给了黄继光

    自那之后,黄继光不断告诫自己:

    无论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无论有着怎样的身份

    都不要忘记一句话

    “你是在为人民服务”

    虽入伍只有一年多

    黄继光却像经历了

    无数次生死考验的老战士一样

    心胸宽厚且勇担重任

    一天,黄继光在战斗间隙看了

    苏联卫国战争电影《普通一兵》

    苏联红军马特洛索夫用胸膛堵枪眼的画面

    深深震撼了年轻的黄继光

    他激动地对战友李继德说:

    “一个人死了,能救那么多人

    还能打胜仗,要是搁着我

    我也这么干!”

    当需要我的时候

    我保证不犹豫地献出我的生命

    在朝鲜战场上

    五圣山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旦失守,朝鲜首都平壤将陷入危机

    上甘岭正屏护着五圣山主峰

    守住上甘岭,将为朝鲜半岛中部防御

    提供重要战略支撑

    1952年10月

    上甘岭战役一打响

    炮火密度就超过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高水平

    敌军调集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

    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

    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

    在志愿军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

    平均每秒钟就达6发

    每平方米的土地上76枚炮弹爆炸

    在这惊人炮火攻势下

    连山头都被削低了2米

    师长崔建功命令所有干部下派一级

    团长到营、营长到连

    一律到前线参加作战

    夺回失守的阵地

    经过大半夜的浴血奋战

    志愿军收复了537.7高地全部阵地

    597.9高地大部分阵地

    唯独0号高地久攻不下

    10月19日

    是战斗打响的第5天

    也是黄继光到营部工作的第15天

    当他再次回到6连

    一百多人的6连却只剩16人

    而此时,距离天亮还剩40分钟

    山顶上的敌人躲在3个地堡当中

    交叉射击、相互策应

    死死地控制着制高点

    3个爆破组9名战士全部牺牲在敌人阵前

    如不能迅速夺取0号高地

    将贻误整个战机

    “副参谋长,请您把任务派给我吧”

    黄继光严肃地请求张广生

    战士肖登良、吴三羊也一同请战

    犹豫再三的张广生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任命黄继光为6班班长

    三人将身上的物件全部上交

    黄继光还将入党申请书、参战决心书

    和妈妈写给他的信一并交了上去

    他请求连长万福来:

    “如果我牺牲了

    请你们代我给妈妈去一封信

    让她老人家知道

    她的儿子对得起她,对得起祖国人民”

    立下军令状,三人冲出坑道

    越过山梁,一会儿进入弹坑隐蔽

    一会儿藏匿在敌人尸体旁

    在吴三羊的掩护下

    黄继光和肖登良顺利炸毁了东西两侧地堡

    可30米远的中心地堡

    才是他们的最终目标

    恰在这时,一颗照明弹

    将三人彻底暴露在了敌人的视线之内

    十几个敌人扑向吴三羊

    吴三羊大喊“不要靠近”

    同时端起冲锋枪冲着敌人猛烈射击

    黄继光和肖登良也扔出了几颗手榴弹

    然而,吴三羊头部中弹牺牲

    吸引了火力的肖登良也不幸腿部中弹

    黄继光趁着战友还击时奋力往前冲

    不料,他的左臂被打穿

    一个趔趄栽倒在地

    只得向敌人的地堡缓缓匍匐

    1米、2米、3米……

    在距敌火力点不到10米的地方

    黄继光猛然跃起,蹬着尸体、碎石和软土

    欲投出手榴弹,手却垂了下来

    不一会儿,他再度站起

    向最后一个地堡投去手雷

    然后再次倒在了地上

    敌人的机枪停止了射击

    6连的战士奋不顾身地冲了上来

    却又一个接一个的倒下

    原来,黄继光扔出的手雷

    只炸塌了地堡的一角

    敌人的机枪口又冒出了火光

    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战士们看到

    黄继光又开始向地堡的方向爬动

    “黄继光还活着!”

    而此时他已经没有手雷了

    黄继光爬到了主暗堡射击的死角

    用力撑起上身,侧向战友张望着

    他招了一下手,张张嘴说着什么

    指导员冯玉庆瞬间明白了

    “快,黄继光要堵枪眼”

    他想去制止

    可只见黄继光猛地站起来

    身子向上突地一挺

    奋力向碉堡扑了上去

    用胸膛堵住了冒着火舌的枪口!

    照明弹还没有熄灭

    战友李继德看见

    黄继光的背后一片殷红

    敌人的机枪哑了

    战友们高喊着“为黄继光报仇”

    踏着黄继光爬行过的道路冲向了地堡

    将冲锋枪里的子弹

    全部射向了地堡里的美军士兵

    ……

    10月20日凌晨

    阳光照在597.9高地上

    战斗结束了

    战士们发现,黄继光仍然趴在地堡上

    双手紧紧抠着地堡上的麻包

    敌人的子弹打穿了他的胸腹

    在他的背上留下了一个碗口大小的窟窿

    人们看到,黄继光伤口没有再流血

    而他身后的地面上

    是一道长长的血印

    黄继光的血,在路上流光了

    黄继光交给冯玉庆的决心书这样写道:

    “亲爱的首长,今天是我立功的好机会

    我坚决要向敌人讨还这笔血债

    为朝鲜的彻底解放而勇敢地战斗……

    当需要我的时候

    我保证不犹豫地献出我的生命”

    黄继光用21岁的生命

    践行了他的誓言

    你牺牲了一个儿子

    我也牺牲了一个儿子

    他们都牺牲得光荣

    黄继光牺牲后

    母亲邓芳芝又将小儿子黄继恕

    送上了抗美援朝战场

    1958年6月,黄继恕撤离朝鲜时

    专门去了哥哥牺牲的地方

    用一方手帕包裹好浸染了英雄鲜血的泥土

    和土层里找到的几枚弹壳

    把哥哥“带”回了家

    此后,黄家十余人先后参军

    1953年3月30日,第15军党委

    追认黄继光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追授“模范团员”称号

    4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

    给黄继光追记特等功

    并追授“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称号

    6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黄继光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

    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1953年4月

    黄妈妈作为特级战斗英雄家属模范

    出席全国妇女代表大会

    毛主席对她说:

    “你牺牲了一个儿子

    我也牺牲了一个儿子

    他们都牺牲得光荣”

    为了永远纪念英雄

    石马乡诞生了继光桥、继光村

    继光学校、继光大道……

    家乡父老建起的“黄继光纪念馆”

    3层平台上挺立着

    黄继光扑向敌人机枪口的雕塑

    像座下的山岩石墙上镌刻着

    邓小平题写的

    “特级英雄黄继光”

    如今,在黄继光生前所在连队的花名册上

    第一个名字就是英雄黄继光

    黄继光英雄连先后荣立

    集体一等功4次、二等功11次

    多次完成重大演训任务

    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空降兵连”荣誉称号

    在强军兴军的新征程上

    唱响着豪迈的强军战歌

    每天清晨

    当一个响亮的名字“黄继光”响起

    一声声“到——”在军营回荡

    “只要祖国需要,干啥都行”

    带着这句铿锵有力的誓言

    一代代中国青年军人

    踏着坚定的步伐

    行进在英雄辈出的队列里

    让这个世界永远记住

    什么是中国人挺直的脊梁

    来源:共青团中央

  • 听兵哥哥讲正史:真实的394.8和281.2高地之战(白马山之战)

    作者邵小兵

    兵哥哥讲38军历史知识之二十一

    《阳光下的阴影》~394.8和281.2高地(白马山)之战时间能治愈的

    只是伤痕,心痕则是心底深深的一道疤。一一作者题记

    [第500军事情报勤务群,审讯报告KT第3831号,战地报告523MIMCⅠ一0443,第10军,1952年10月6日。1、详细个人资料,战俘姓名:谷中蛟,别名:谷永栋,战俘编号:25,阶级:副排长,军官职务:文化教员,单位:第38军114师340团3营7连,俘获地点:CT403397,俘获日期:1952年10月3日,出生地:不详,家乡:中国湖南]…………一一摘自韩国军队情报资料选

    历史上,第38军(东野一纵)最严重的投敌叛逃事件,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的1952年10月2日,正是我军准备发起秋季第二阶段战术反击作战的前夕,这就是著名的394.8和281.2高地之战(也称白马山之战)。它所造成的影响和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每每回忆这段往事,都让参加这次战斗的老前辈和熟知38军军史的同志心里隐隐作痛,难以释怀。

    1952年10月3日上午,一架美军的侦察机在我阵地上空低空盘旋,从飞机的扩音器中传来一个让人目瞪口呆的声音:志愿军第38军114师340团一名军官谷中蛟投奔了"联合国军",你们准备发动进攻等等。紧接着对面敌人阵地上的高音喇叭也传出了同样内容。

    战争年代,对阵双方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少见。1952年5月38军重返前线后,就有三名韩军士兵向我军投诚。抗美援朝时期此类事件大多发生在韩国军队和朝鲜人民军中间,但在志愿军中出现这种事是非常少见的。

    340团团长陈辉四次战役后的休整,拍摄于平壤附近的小山坡。

    怒火冲天的340团团长陈辉恨得咬牙切齿,命令下边必须查实清楚。很快,3营营长田光孺和教导员张亚光报告:七连文化教员谷中蛟失踪,不知去向。不久,他们带着七连连长刘建明和指导员葛树桐赶到团部向首长做了详细汇报。

    谷中蛟最后离开连队干部的视线是2日下午四时左右,当时部队组织干部看地形和检查道路的通行情况。晚上吃饭就不见了谷中蛟身影,大家还以为他去看战友和同学,没当回事。前沿的哨兵也反映,看到一个干部在阵地上走动,因为眼熟,也没注意盘问,不久这个人就不见了。可以断定:谷中蛟就是利用这个机会和我们的麻痹大意,躲进敌我中间缓冲区的草丛中,趁着夜暗,逃跑过去的。

    谷中蛟,生于1929年,湖南人。他是怎么进入到38军的有两个版本。一个是:他原是在国民党特务机关工作,后编入李弥兵团,在滇南战役中被俘,因表现积极,善于伪装,参军到了38军;另一个版本是:他是1949年6月考入中南军政大学,1950年4月毕业分配到38军114师的,任340团7连文化教员。他的同学,340团9连文化教员李之熙回忆:谷中蛟中等身材,少言寡语,比较内向,平时也看不出有什么异常举动,他随部队第一批入朝,参加了1一4次战役。从后来敌方披露的情况看,也证实了第二种说法。

    笔者认为:谷中蛟不是潜伏下来的职业特工(间谍),是后来转变的。至于他为什么投敌叛逃,也有多种说法,但最核心的一条:因为340团是这次反击作战的主攻团,他所在的7连被确定为突击连,他因为贪生怕死和胆小怯战,故而做此丧尽天良的举动。

    对待投敌者的口供,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判断正确与否,十分关键。无独有偶,38军的友邻15军几乎同时也碰到了这种情况,不过是敌人投诚过来。

    10月5日上午,韩军第二师三十二团一营一个名叫李镇球的参谋前来投诚。经讯问,这个参谋说他们已接到命令配合美军行动,准备于7日左右发动进攻。与此同时,防守上甘岭597.9高地的我第一三五团一连阵地上也有一个韩军下士班长李东朝投诚,他也说了同样的情况。

    真,还是假?信,还是不信?这让15军首长作了难。信吧,这是战争,双方都在用诈,别是故意来蒙骗我们吧?而且两个高地都来了一个投诚者,着实巧合得让人生疑。

    当时15军主要防御方向在西方山,因为那里地势平坦,非常利于机械化部队机动,易攻难守,15军的精锐44师和该军主要配属力量都集中在这里。而上甘岭和五圣山坡陡山高,易守难攻。对此,他们对投诚者提供情报不予理睬,还按照过去的作战计划准备。6日晚十五军召开的作战会议上仍然认为:"联合国军"主要攻击方向是西方山方向,而五圣山只是辅助攻击方向。

    结果可想而知,由于十五军主要精力和炮兵大多集中在西方山方向并还准备反击敌人。所以,准备的很不充分、很不完备,使敌人一个白天就占领了上甘岭537.7和597.9高地的几乎所有表面阵地,迫使我守备部队退入坑道,陷入被动。配属的炮兵部队完全是措手不及,甭说机动过来,就连调整射击诸元也折腾了不少功夫。

    虽然上甘岭战役我方最后取胜,但战役初期的失策,也的确造成了15军不小的损失,付出了不应有的代价(秦基伟的回忆录也说了这个问题)。

    反观38军对面的韩军第九师,对谷中蛟提供的情报非常重视,反应极端敏感和迅速。

    38军这次秋季反击作战,准备攻取:394.8、281.2和石岘洞北山、凤树洞北山、198.3高地共五点。其中394.8和281.2高地是韩军据守的白马山主阵地,是我军准备攻取的主要目标。

    白马山位于铁原西10公里的药山洞地区,由西向北走向,长约3公里,由一群以394.8高地为主的山岭组成,主要高地是394.8高地和281.2高地,与三十八军项里北山阵地相对峙。山顶树林茂密,山下有驿谷川。山的东面是一望无际的铁原平原,南面是经高台山和宝盖岭通往汉城的"联合国军"主要军事补给线,可直达"联合国军"的重要兵站基地铁原,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因为该高地山势形同卧马,故得名"白马山"。这一片阵地是1951年秋季攻势中"联合国军"从第四十二军手中夺取的(笔者认为:42军丢掉白马山阵地是个重大损失,后来为争夺该高地,42、38、23军伤亡了一万多人)。

    朴正煕

    据《韩国战争史,"白马"高地战斗》透露:当时韩九师正举办全师运动会,毫无作战准备。谷中蛟叛逃告密后,师长金钟五少将当即命令运动会马上停止,全师进入战斗准备状态(该师参谋长朴正煕,曾任韩国总统)。他立即组织召开指挥员会议,认真研究谷中蛟的口供。命令第三十团第三营开进394.8高地(当时该高地已有敌一个营),于4日4时20分,彻夜完成了150个掩体、设置了各种障碍物,以各高地为作战单元编组成环形防御体系。将阵前的铁丝网由3层增加到7层,同时布设了大量防步坦地雷、照明雷和凝固汽油雷等。

    韩九师除加强副防御设施外,还将师属各部队前推到有利的支援位置,准备随时加入战斗。同时调来了韩军炮兵第五十、五十一、五十二营和美军炮兵第四十九、二十三、九五五等九个炮兵营,周密制定了火力计划,标定好了射击诸元和预设了多道拦阻线,对打击目标进行了具体的任务区分。在原有的两个坦克连44辆坦克的基础上,美军第七十三坦克营也从铁原向白马山驰援,美军第三步兵师也开始向白马山方向机动,美远东空军第五航空队上百架战机负责支援韩军作战,后来韩军第五十一团亦配属韩九师,加强其力量。

    这一来让38军114师(含113师339团)所有精心准备了近一个半月的努力几乎全部抵消。

    谷中蛟这颗老鼠屎,真他妈的是坏了一锅好汤。可断然泼掉这锅汤也真不容易。

    韩军第九师是韩国军队中一个战斗力较强的部队,38军接手阵地后,与它有过多次交锋。1952年6月该师曾向113师发动过几次大规模进攻,也曾一度占领过我们的表面阵地,但在我军强力反击下,损兵折将,伤亡千余人,被打了回去。应该算是老对手了。

    谷中蛟的叛逃,给军、师首长出了个大难题:打还是不打?请示志愿军总部,回答是你们自己决定。军师首长和参战部队的主官开会研究,坚持打的声音占了上风,认为:谷中蛟是个连队的文化教员,了解我军情况有限;部队已进行了6周的准备,而且模拟敌方阵地反复进行攻击演习,有一定把握取胜,现在部队士气高涨;韩军战斗力不强,容易被击败;我军有强大的炮兵火力和坦克支援作战,兵力火力占有优势,胜算很大。

    而就在此时,志愿军总部已下达了6日在全线180公里正面开始第二阶段反击的命令,如果38军不打,势必影响反击部队的统一行动。不同意打的同志认为:我们的进攻意图已经暴露,敌人有了准备,打的突然性已不存在,现在打对我不利。

    王近山将军

    对此,江拥辉军长向兵团首长做了汇报,谈了这两种意见。三兵团司令员王近山回答得更干脆:你们拿了那么大的牛刀,杀只鸡干吗还哆嗦,妈那个×,打!

    最后决定:"打"!

    340团团长陈辉向上级首长表决心:打个大胜仗消除影响。

    白马山战役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占领了白马山就能控制韩国军队的

    那么谷中蛟到底向敌人提供了哪些情报呢?根据敌审讯报告KT第3831号透露,主要内容如下:

    一、进攻时间10月4日晨一一6日晨。(大体准确,我军实际进攻时间是10月6日17点30分);

    二、攻击目标:394.8、281.2等高地。(基本一致);

    三、参战兵力一个步兵团,预备队一个步兵团。(基本相符);

    四、营团指挥所和炮兵群的位置。(有出入,也有接近的地方);

    五、连队人员数量、装备情况等。(完全一致,敌可以推算出我具体参战人数等);

    六、连队通信、防化、服装、食品等保障方面的情况。(完全一致)。

    七、部队准备的时间,各连队演习和模拟进攻的情况。(完全一致)

    ……

    白马山附近韩军155mm榴弹炮阵地

    可以看出,谷中蛟投敌叛变,是预有准备的,把他听到和看到的东西是竹筒倒豆子,一点不剩,全盘托出。

    但谷中蛟就是个连队的文化教员,很多具体的作战方案他并不清楚,知道的事情还是有限,他掌握的情报大多是连队干部布置任务时讲的和他亲眼看到的。他对我军在敌人眼皮底下潜伏千人的重要计划就不太清楚,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不过,他向对方提供的情报,已经完全够敌人用的了……

    战斗简要过程:10月5日夜,主攻部队114师340团八个连秘密进入潜伏地域,最近处离敌前沿不足百米,隐蔽接敌相当成功(敌我缓冲区约1600米)。

    因为敌人已经知道我军要进攻,也推测出我可能在缓冲区内埋伏,从6日上午开始,就不断对其前沿前的草丛、灌木林进行炮击和机枪扫射,还不时投几颗燃烧弹,他们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查明有没有我军的潜伏部队。340团一千多人隐藏在敌前沿的部队,表现出极高的组织纪律性和十分坚韧的忍耐力,尽管有几十人被炮弹炸伤、被枪打伤和烧伤,甚至有多人牺牲(含一位营长),但没有一人暴露目标,涌现出很多邱少云式的英雄。如果不是后来的结局不够圆满,他们的壮举将名扬天下。

    险象环生和让人揪心的白天总算是熬过去了。

    6日17时30分,我军(师)属炮兵和加强的炮兵26团、47团、火箭炮兵第202团,共计182门各种口径的火炮对敌阵地进行27分钟的火力准备,坦克4团的十几辆坦克也开始前出。眼见敌阵地被打的火光冲天,浓烟滚滚,潜伏的官兵一个个兴高采烈,齐赞炮兵打的好。各级观察所内的指挥员脸上也露出欣慰的笑容。

    《韩国战争史,"白马"高地战斗》记载:中国军队火力突袭,使我阵地前5一6道铁丝网和地雷场无影无踪,明显形成了一大突破口。但因我师工事完备,通信线路埋入地下,在敌炮击时只有2一3人受伤,有线通信未受影响……

    可见敌人防范的非常到位。

    我火力突击刚一结束,340团分五路向394.8高地发起冲击,同时339团兵分两路向281.2高地进攻,其它各部也按预定计划对各自目标开始攻击。

    部队刚开始行动,敌人的炮弹就劈头盖脸的砸了过来。预有准备韩军炮兵,对我攻击线路,进行了有效的拦阻射击,照明地雷此起彼伏炸响,阵地周围的汽油桶每隔几分钟就熊熊燃烧一次,把进攻通路照的通明瓦亮,敌人轻重火力向冲击部队疯狂的倾泻。战斗比预想的要复杂激烈的多。

    38军这样的部队,什么硬仗没打过,什么恶战没碰过,面对恶劣的战场态势,参战官兵毫无畏惧,赴汤蹈火,顽强冲锋,25分钟突破敌前沿,虽然伤亡很大,但攻击势头,锐不可当。340团占领300高地后,逐渐逼近394.8高地主峰。7日晨,在敌人强大炮火和一波又一波航空兵火力猛烈突击下,我进攻势头渐呈疲软状,见此情此景,340团团长陈辉抓过一枝冲锋枪要上火线,如果不是上级下了死令和警卫员将他死死抱住,他早就跑到前边去了。

    前排左一为师长翟仲禹、左四为政委李伟、左五为参谋长凌少农、后排左一政治部主任余琳。

    对此,114师师长翟仲禹命令预备队342团投入战斗,这比预想的时间,整整提前了两天。7日8时零5分,4颗红、蓝色信号弹腾空而起,宣告394.8高地被我114师攻占,不久除281.2高地我放弃争夺外,所有白马山诸制高点均被我军控制。

    韩军第九师三十团大部被歼,余部溃退。敌二十八团开始接替三十团与我争夺主峰,很快,敌二十八团在我炮兵和守备部队的打击下,伤亡惨重退了下去,可敌二十九团又冲了上来。虽然394.8高地仍在我手中,但它就像风雨中的小船,翻来覆去左摆右摇,始终站不稳脚跟。

    白马山高地战役中受伤的韩方士兵

    的确,敌人在38军沉重打击下,伤亡惨重,多次反攻又被打退,连韩国总统李承晚也着急了,他一面直接督令韩九师在寺后洞设置收容线,阻拦收容从"白马山"溃退下来的败兵,紧急编成反冲击梯队。另一方面采取空运和陆路输送的方式从后方编练师紧急增派大量新兵补充给韩九师随打随补,从而使虽经激战伤亡极大的韩九师始终能保持每营600一700人的员额。像第三十团、第二十八团都是这样整补后反复多次投入战斗的。

    这就使金钟五拥有足够的本钱与38军纠缠。敌三个团再加配属的五十一,轮番上阵,一个团退下来,另一个团填上去。

    实事求是的讲:这个时候的韩国军队经过美军的训练和整顿,有了起色,已非战争初期一打就溃散的狼狈相。他们顽固、狡猾,战斗意志已超过美军,战场上也够玩命,端着刺刀敢跟我们的战士比画的也多了,战斗力确实有了大的提升。

    而我军当时还没有随打随补的体制,战斗发展到如此激烈的程度,从思想到物资准备出乎各级指挥员的预判。伤亡过大的部队往往伤了元气,如果得不到物资和兵员的补充,很难立即投入战斗。

    394.8高地激战中,38军112师334团卫生队卫生员徐秀云,冒着炮火冲上阵地抢救伤员。

    10月10日,经过三天的激战,342团伤亡很大,在给敌重大杀伤后,阵地移交给军预备队的112师334团。

    激战至14日,优势逐渐开始向金钟五这边倾斜。经过连续9天201个小时的争夺,虽然白马山大部分高地仍在我们手里,但主峰阵地是极度危险,双方争夺达到白热化,韩军不惜代价拚命冲锋,我军竭尽全力死战不退。韩军第九师陆续投入了四个步兵团的兵力。而我军也相继投入了13个步兵营又两个连,已达到我机动兵力的极限。

    江拥辉军长这个时候冷静地掂量了一下形势:

    虽然我军已经占领了白马山地区大部分高地,但韩军第九师预有准备,已经夺得先机,且利用时间集中了强大的支援炮兵群和航空兵火力,对我已占各点进行反复覆盖射击,后面还有美步兵第三师随时准备增援,若继续与之争夺,付出的代价太大,阵地也很难巩固。即然现在已歼敌9860人,大大超出上级要求的歼敌5000人的指标,目的已完成一个,不如断然撤出战斗,以保持主动。

    经请示兵团首长同意后,江军长决定:攻击部队于15日3时全部撤出阵地。

    事实证明,我军放弃白马山的争夺,是为明智之举。因为前一天,敌人开始向上甘岭地区主动发起了"摊牌作战",志愿军全线争夺的重点亦转向上甘岭地区。

    有人说:38军在白马山进攻战斗中失败了,这是不负责任和不了解实情妄言。实际情况是:这是一场未获全胜的消耗战。1952年秋季反击作战(志愿军6个军和人民军两个军团),歼敌两万七千多人,38军歼敌数占了1/3强,志愿军全线选择了60个点攻击,攻占后巩固的阵地也只有17个,不到30%。这样比较:38军并不算吃亏。

    同时,将准备参加上甘岭战役的美军第三师牢牢吸在了白马山地区(韩军九师被打残后退出白马山阵地,由美三师接防),也有力的配合了上甘岭方向的作战。的确,此次作战38军也付出了相当高的代价:共伤亡6700余人,是38军(东野一纵)自成立以来,在一次战役(斗)中伤亡超过五千人的第四次,(即三战四平、天津战役、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和白马山之战)。当然,281.2高地的战斗是失利的(如果有兴趣,请看我写的:38军历史知识之九《281.2高地之殇》)。

    战后,敌我双方都进行了认真总结,《韩国战争史》提到:白马山高地战斗之所以能够预有准备,全在于有效的情报……

    江拥辉军长在向志愿军首长汇报时说:"这次战斗我参战官兵英勇顽强,前赴后继,表现了很强的攻击力;诸兵种协同作战,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经验;攻击前的潜伏,是总攻前一个成功的战术。但指挥上是有教训的,那就是对谷中蛟投敌的危害,未能引起思想上的足够重视。事后看来,谷投敌后,一是可立即进攻,不等到6日,使敌人措手不及;二是可以推迟时间,待敌人麻痹后再攻,或是不打,配合全线反击实行佯攻,同样可以消耗和牵制敌人。另外就是轻敌,对韩军战斗力的提高缺乏应有的认识……"

    志愿军首长对38军在秋季反击作战中的表现予以肯定,朝鲜金日成首相也说38军打的好。

    深研战史,解读战例,了解真实情况,是为了今后打胜仗。抗美援朝战争,38军功勋卓著,打出了"万岁军"的美名,让世人皆知。实事求是讲:白马山之战,因为出现了特殊情况,打的不够顺利、不够圆满、不够理想。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强有力的政治工作永远是我军的生命线;安全保卫和严守秘密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指挥员如何把握好坚定性和灵活性问题仍是克敌制胜关键要素;统筹全局和关注细节是打胜仗的重要环节……

    至于谷中蛟的结局,他似乎从人间蒸发了,有人说:他战后想留在韩国或去日本,但都没成,后来听说去了台湾,1973年病亡。他的名字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永远被正义的人们所唾弃!

    写此文时,我手在颤抖,心在悸动,谁让我爱你如此之深呢。

    白马山之战已经过去67年了,烈士的鲜血早已深深渗透在盛开金达莱花的昔日战场,他们守望着和平、守望着希望、凝望着遥远的家乡。是啊!英雄的业绩如同美丽的的朝霞,光照大地,绚丽辉煌,永远激励我们奋勇前行、奔向远方!

    2019.12.10

    作者近照:

  • #剧情 #战争 #沙蒙 #林杉 #林杉 #沙蒙 #高保成 #刘玉茹 #白英宽 #田烈 #刘磊 #徐林格 #张健佑 #张巨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