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战上甘岭的四位功臣师长都是谁?他们后来都被授予了什么军衔?
大家耳熟能详的
上甘岭战役,被称为“国魂之战”,这是 抗美援朝中的一次战役,也是牺牲人数最多,最惨烈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军魂,看到了中国人民子弟兵不屈的意志。 在仅仅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牺牲了一万多名战士,承载了敌人190多万发炮弹,地形直接被改变,山头被炸得矮了多少海拔,山上的土壤石头不再结实,挖出的栈道壕沟被炸断填平,即使这样,中国志愿军也艰难地取得了胜利。
这场用血泪生命换来的胜利,让我们一改往日懦弱无能的“东亚病夫”“大烟病”的形象,让西方瞠目结舌,真正见识了我们的战士是如此的坚毅,强大。
在这场战役中,涌现了很多英雄,其中有四位在1955年获得授衔,被人们称之为血战
上甘岭的四位功臣师长。 他们分别是崔建功、李长林、张显扬和尤太忠,他们的经历是怎样的?他们又授封什么军衔呢?
崔建功——少将军衔 崔建功是1915年出生于河北省魏县,那个年代的普通人家过得是颠沛流离的生活,吃不饱、穿不暖是常态,为了活下去,当兵是一条不错的出路。
不过崔建功并不是一开始就是红军的,他参军的时候加入的是国军,对于刚加入军队的人来说,能吃饱饭,上战场有枪用才是最主要的,不得不说,这方面国军确实比红军有优势。
不过在一同抗日的过程中,红军一心抗日,为国为民的态度渐渐感染了崔建功,他懂得了国军和红军的分别,心也开始偏向红军。
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崔建功带队围剿红军,但是却被红军俘虏了,本来还担心自己性命的崔建功,在得知红军“投降者不杀,优待战俘”的方针之后,就立马投降,投奔了红军
东北军,不用再违背心意和同胞自相残杀了。 而对于红军来说,只要是愿意加入红军,有才能,想抗日的人,那都是自己人,不管是不是国军的。
当然,红军队伍中的原国军战士其实也不少,像崔建功这样,在国军中也是很有能力的人,红军自然是热烈欢迎的。
投奔了红军之后,崔建功参加了大大小小的战役,如
安阳战役等,都赢得了胜利。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朝鲜发来求救,崔建功再次披甲上阵,作为第15军45师师长,带领战士们赶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 其中,上甘岭战役中,崔建功的表现更是令很多人钦佩,“打剩下一个营我当营长,打剩下一个连我当连长”这句话也是他在这场战役中说出来的,可见他的决心有多大。
1951年,上甘岭战争打响了,战争开始第一天,“
联合国军”就向志愿军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 此时的45师所在的位置,正处在我军的防线之内,对于敌人的突然袭击,45师损失惨重,之后的数日,45师且战且退,人员伤亡也是不断飙高。
45师不得不被迫放弃了上甘岭的表面阵地,转到了坑道阵地,这已经是最后的防线,不能再退了。
10月19日,顶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的崔建功,带领45师剩下的战士们发起了反攻,在他的带领下,警卫员和后勤保障人员也拿起了枪支,站在了最前线。
经过了43天的鏖战,哪怕45师没剩下多少战士,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牢牢地把守住了阵地。
由于45师伤亡惨重,上甘岭阵地就被移交给了12军31师继续镇守,崔建功率领剩下的战士们撤出阵地休整。
后来,在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之后,崔建功回到国内在军内担任着重要的领导职务,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他被授予了少将军衔,也是我们后来俗称的开国少将军衔。
李长林——大校军衔 李长林是1917出生在四川渠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在他3岁的时候,父母就已经去世了,成为孤儿的李长林是吃着百家饭长大的,饥一顿饱一顿便是他幼年生活的常态。
到了1933年,16岁的李长林参加了红军,由于他在战斗中表现出的机智勇敢,敢往前冲,于是他在部队中,从一个小战士,慢慢地升到班长、排长、连长、副营长、营长等职务。
他参加了很多战役,如奇袭阳明堡、
百团大战、蟠龙、林南战役等。 在这抗日战争期间,凡是枪炮纷飞的战场上,总能看到李长林带队冲在最前面的身影,在1945年
上党战役中,李长林利用黑夜迁回敌后,率领全营在沁县老爷岭阻击国民党援兵,还从国民党手中取下两个制高点,缴获20余挺轻重机枪及大批弹药补充自身,并击退了敌人的多次反扑,为战役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1947年
羊山集战役中,李长林担负攻坚任务,在三位团长先后牺牲的关键时刻,他临危受命成为指挥员,率部激战两昼夜,一举攻占了羊山集,还打退了敌人多次反扑,自己重伤险些丧命。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立下无数军功的李长林获得了“全国战斗英雄”的称号。
之后,1951年在抗美援朝期间,上甘岭战役中,李长林率领31师担任主攻。
第一阶段,他率领31师紧急支援45师,另被迫退居坑道,后勤人员全部上前线的45师转危为安,战局也稳定下来,并发起了第二阶段的反攻。
之后,李长林深入一线,和45师紧密配合,运用灵活多变的战术,顺利夺回了上甘岭失守的表面阵地,而在和45师崔建功师长交接后,李长林带领部队继续坚守了上甘岭长达45天,期间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地疯狂反扑,直到上甘岭战役最终胜利。
由于李长林为朝鲜人民的自由独立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还被授予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以及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在抗美援朝战役结束后,1955年的回国后,授衔仪式上,李长林获得了上校军衔,之后,他还到了南京解放军军事学院高级系深造,担任了
新疆军区司令员、乌鲁木齐军区副司令员、 南京军区顾问等重要职务。 张显扬——大校军衔 张显扬是1915出生在四川省通江县,他是一个性格大大咧咧,喜怒形于色的人,部队中的人缘很好,口碑也非常好,大家都很喜欢他。
张显扬是在1933年参加的中国工农红军,那年他才18岁,同时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一开始,张显扬作为战士,先参加的是土地革命,之后根据战功和资历,升到了排长、连长等位置,还参加了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作战等,百团大战、淮海、渡江等许多重大战役也有他的身影。
张显扬在参加红军的时候,成为了朱德将军手下的班长,抗日战争期间,也就是1937年的时候,身为排长的他,跟着陈锡联在夜袭阳明堡战役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我军步兵击落飞机的先河,就是张显扬带领着部队,在夜袭阳明堡战役开辟的,这一场战役中,我军总共摧毁了敌人24架战机,让飞机不再成为我军的噩梦。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初,已是师长的张显扬此时驻扎在云南昭通,他所率领的部队,这时候被编入了15军的建制中。
- 秦基伟通知15军的全体干部开会,张显扬也接到了开会的通知,这场会议就是15军即将入朝参战的战前会议。
但是相比听到参战消息的其他师长,慷慨激昂的表现不同,张显扬显得格外沉默,平日里一遇到这种事情就会兴高采烈地张显扬,很快就引起了其他人的注意。
因为根据中央的指示,张显扬率领的部队是脱离第15军的建制,留守云南昭通的,也就是说张显扬不能参加此次战役了。
面对同僚询问的眼神,张显扬只得开玩笑:“你们入朝作战去吧,我去当炊事班长保障你们的后勤……”
张显扬的玩笑话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此时秦基伟突然宣布:“你们师不去,不代表你不能去,上级命令,张显扬同志改任29师师长,入朝作战!”
话音一落,张显扬整个人仿佛放了光一样,周身气场不再失落,反而很兴奋,“不用做炊事班长咯!”
这让在场的众人又笑作一堆。
进入朝鲜战场后,张显扬率领的29师战斗力相当强,一路高歌猛进,就没有输过,和他的名字一样,张显扬在战场的风格可谓是格外地“狂野”。
张显扬一进朝鲜战场,就将29师一分为二,一部分人坚守阵地,另一部驰援其他兄弟部队,打法更是神出鬼没,让人摸不清规律。
之后在上甘岭战役中,张显扬也是作为中流砥柱,率领29师神出鬼没的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机动灵活的作战策略另敌人多次遭受重创。
就像军长秦基伟说的“张显扬率领的第29师作战能力特别强,纪律好,服从性还高,百战百胜,从不会让上级领导失望!”
而在上甘岭战役中,张显扬也表现出了这些特质,他配合其他兄弟部队,齐心协力共同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回国的张显扬在军中先后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虽然他不像其他人,在1955年就授衔,但是在1961年的时候,他被授予了少将军衔。
尤太忠——少将军衔 尤太忠是1918年出生于河南信阳光山砖桥镇,1931年,也就是他13岁的时候就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他经历了我国的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可以说是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革命者。
在一个孩子三观塑造最重要的时期,尤太忠就在红军队伍中,接触的都是当时中国最需要的思想,认识的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人,由此也可以看出,他日后的成就离不开这段少年时期的经历。
尤太忠自幼便跟随红军南征北战,先后担任了排长、政治委员、共青团书记、指导员、营长、旅长等职务,虽然年纪不大,但是打起仗来,少年人的热血,让他就像只小老虎一样,勇猛机灵。
尤太忠还参加过
长征,长征途中曾患上重病,在政委詹才芳的帮助下,才熬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刻,活着走出了草地。 解放战争时期,尤太忠在王近山将军麾下,在经过
神头岭伏击战、汝河血战等战役中,他的指挥能力得到了很好地锻炼,在血与火中厮杀出来的作战能力,也令王近山将军侧目。 王近山将军很看好他,在很多战役中都会培养他的能力,同时也让尤太忠立下了无数的战功。
1950年12月的时候,尤太忠进入
南京军事学院学习,补充自己缺少的理论知识,也为之后的前途打好铺垫,毕竟比起很多人来说,少年就参战的尤太忠缺失了很多东西。 在1951年,抗美援朝战役爆发后,尤太忠就提前返回34师,时刻准备着入朝作战,而在整个抗美援朝期间,尤太忠总共参加了五次战役、金城防御战、上甘岭战役等,立下了赫赫功劳,为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特别在上甘岭战役中,尤太忠指挥34师106团前往537.7高地支援31师93团,并配合31师93团完成了坚守住537.7高地的任务。
当时31师93团在537.7高地遭遇敌人的猛攻,炮火铺天盖地,又在断水断粮十余天的情况下无奈退守坑道,但是整个93团只剩下了24人,而这些人之中,后来又牺牲了17人,全是饿死的。
而尤太忠的34师106团,就是在这紧急关头被上级调往支援的,就在他们接防之后,敌军又发射了大量炮弹,密集覆盖了整个537.7高地,还有大量敌军疯狂冲锋。
106团血战五个日夜,全团牺牲到加上后勤连一个排都凑不齐,就这样,他们誓死守住了537.7高地,直到1952年11月25日,106团才能顺利将537.7高地移交给29师,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上甘岭战役也宣告了胜利。
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尤太忠因为战功卓越,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58年再次进入
高等军事学院学习深造,到了1988年晋升为上将军衔。 至今为止,上甘岭战役已经过去了70年了,英雄已逝,英魂长存,这样的国家功臣,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于心,他们的名字将永远印刻在每一位中华儿女心中,正是有着他们的无私奉献,用血肉之躯拦在战火滔天的前线,才能让我们现在享受安宁而又美好的生活。
或许我们现在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如意,但是这一切都是我们能在一个和平稳定的国家中才能够去“抱怨”的,往前百年,我国支离破碎,山河飘零,人民朝不保夕,谁还能去考虑生死以外的小事呢?
如今时局动荡,世界上仍有战争,那些国家的人民只想着能活就好。
如今的我们,要满怀感恩之心,好好地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之还生种花家。
参考文献: 《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第3卷 《中华军事人物大辞典》 《渠县文史资料》第6辑 《开国将帅》 《中国共产党历史大辞典(1921一2011)》人物卷 -
李德生:志愿军第3兵团第12军副军长,上甘岭前线总指挥,最终锁定战役胜局
文/苗健
李德生(1916.4.1—2011.5.8),河南新县人,红军时期担任过连政治指导员,抗日战争中担任过军分区团长,解放战争中担任过师长,成长为人民军队优秀指挥员。抗美援朝时,他历任
志愿军第3兵团第12军第35师师长、副军长、第一副军长兼参谋长,率部参加了第五次战役、金城以南地区防御作战和上甘岭战役。李德生溘然长逝之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审核播发《李德生同志生平》,高度评价了他波澜壮阔的革命一生,其中特别提到:“在上甘岭战役第三阶段,他奉命统一指挥在前线作战的第12军、15军所属部队,机智灵活,浴血奋战,反复争夺,击退敌人数百次猛烈进攻,赢得了上甘岭战役的最后胜利。” 的确,在上甘岭战役第三阶段(决胜阶段),李德生亲冒矢石,坐镇一线指挥,成功锁定了上甘岭战役胜局,这是他抗美援朝征程中最出彩的一幕。
一、“统一指挥在上甘岭前线作战的12军、15军所属的部队” 1952年1O月14日,“联合国军”动用美军第7师、南
朝鲜军第2师共7个营兵力,在大口径火炮300余门、坦克30余辆、飞机40余架的支援下,兵分6路,猛攻朝鲜北部金化地区北面五圣山南麓597.9高地、537.7高地北山(均为志愿军阵地)。在这两个高地以北,有个小村子名叫上甘岭,战役因此得名。仅仅第一天,敌人就向2个志愿军阵地倾泻了30余万发炮弹、500余枚炸弹。 当时,志愿军第12军在上甘岭以东金城地区担负防御作战任务,拟于11月初北撤谷山地区休整。看到上级通报“联合国军”在上甘岭地区大动干戈,时任第12军副军长李德生迅速作出判断:敌人野心不小!
五圣山,位于朝鲜北部金城、金化、平康三角地区的中央,主峰海拔1061.7米,是志愿军战线中部地区最高峰。它西临平康平原,东扼金化经金城到东海岸的公路,南距“联合国军”占据的金化只有7公里,自是志愿军战略要点。上甘岭地区,则是五圣山这一战略要点的前沿阵地,位于五圣山主峰南4公里处。597.9高地、537.7高地北山,全部位于上甘岭以南,537.7高地北山在东,597.9高地在西。这两个高地互为犄角,是五圣山的屏障,总面积3.7平方公里,由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第135团各1个连防守。
对照作战地图,李德生清醒意识到,“志愿军占据五圣山及前沿上甘岭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使‘联合国军’备感难受。志愿军上甘岭地区的这两个阵地因向‘联合国军’战线突出约12公里,受到‘联合国军’西面阵地、南面鸡雄山、东北面注字洞南山三面火力夹击,防守起来也很不容易。上甘岭有失,五圣山就直接受到威胁;五圣山若失,‘联合国军’居高临下,志愿军在平康平原就很难立足。因此,志愿军必须守住上甘岭,上甘岭成为两军必争之地。”从这时起,他的心思再也放不下上甘岭:大战打响,何谈休整?!
激战至10月20日,敌人损兵折将达7000多人,终于占领537.7高地北山、597.9高地表面阵地。形势危急,第3兵团代司令员王近山决定,第12军第31师第91团迅速驰援上甘岭,李德生帮助军长曾绍山调兵遣将,求战之心益炽。
◆李德生
10月26日,上甘岭战役相持正烈之时,李德生受命赶往兵团部接受任务,见到了王近山和兵团副政委杜义德。见面后,没讲几句话,王、杜就立即到作战室介绍情况。王近山是我军名将,指挥作战一向从容淡定,可今天却显得有几分焦急。他对着地图,边指边讲:
“15军能投入的机动兵力已全部用上,但敌人的攻势仍未减弱,还在不断补充兵员。这一地区的战斗,已发展为战役规模,敌人的意图是战略性的。从各方面情报看,敌人在后期还将投入更大兵力向我进攻,战斗将更激烈残酷。”
“我们的决心是坚决守住上甘岭,寸土不让!前沿阵地一丢,敌人会乘势攻占五圣山,从我中线突破,那将使整个朝鲜战局改观,绝不能出现这种情况!”
最后,王近山以十分坚决的语气嘱咐李德生:
“12军现已调为兵团的战役预备队。全军同志从上到下,要准备全部投入战斗。战斗将空前激烈,要准备像苏联卫国战争时的斯大林格勒大血战那样,一个战士,从开始打到结束时指挥一个连队作战!我们正在上报,准备在15军统一指挥下,成立五圣山战斗指挥所,由你负责统一指挥在上甘岭前线作战的12军、15军所属的部队,炮兵由炮7师师长颜伏负责指挥。你们要注意协同。”
“战斗情况及时直接报兵团,也要报15军军长秦基伟,仗是在他们阵地上打的,要听从他们统筹调动指挥,相互搞好团结。”
作为军人,李德生这时更感到自己的责任与组织的信任,他义无反顾地表示:“坚决执行兵团命令,指挥好前线的战斗。”
随即,李德生和王、杜商定,再从第12军第34师、35师抽调3个主力团,参加上甘岭战斗。
二、“李德生同志一到前沿,开展军事民主,解决了粮弹问题!” 军情火急!11月初,五圣山战斗指挥所还未成立,李德生就驱车前往上甘岭,先到第15军军部见了秦基伟军长、谷景生政委及第45师崔建功师长,听取他们介绍10多天来的战斗情况和经验教训,对敌我攻防特点有了大体了解,随即驱车赶往德山岘前线指挥所。
李德生乘坐的吉普车离前沿还有5、6公里,就进入了敌人的炮火封锁区。当时,敌人的远射程炮不分白天黑夜,一直对志愿军纵深进行轰击,企图破坏我后方人员物资的运输,一路上弹片横飞。夜间,敌机投下照明弹,把沿路照得如同白昼,紧接着强击机就对公路沿线目标进行轰炸扫射。如此险境,李德生此行简直就是赴汤蹈火!
根据战况,李德生一眼看出:敌人的攻势并未减弱,火力仍然十分猛烈,兵员不断增加,从番号上看已知当面敌人是4个师,陆空火力已深入我军纵深几十里。这样大的规模,岂止是为了前沿2个连的阵地?越接近前指,李德生心情越沉重:
这时,志愿军前沿阵地已打成一片松土,表面工事全部被摧毁,战士们反击上去如何存身?仅存的几条小坑道里缺弹、缺粮、缺水,敌人占领表面阵地、封锁坑道口,我方人员进不去出不来,如何解决吃喝、保持体力、补充弹药?前沿到纵深几十里地翻山越岭,敌人飞机、大炮层层封锁,如何保证物资往前方运输?阵地上的电话线经常被炸断,如何保持通信联络?反击时炮火如何配合?反上去怎么才能守得住?人多了会遭杀伤,人少了又怎么守?
◆战场要点五圣山主峰。
想到这里,李德生压力倍增:“要想扭转被动局面,夺回前沿阵地,牢牢地站住脚,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
历尽艰险,李德生抵达德山岘第15军前线指挥所。到达军前指的当晚,他马上找第31师领导了解情况。当时,敌人进攻的重点是597.9高地,李德生就打电话到五圣山团指挥所,询问负责该高地防守任务的第31师第91团团长李长生(该团于11月1日夜投入战斗,坚守597.9高地主峰及其以南、以北5个阵地)。由于电话上难以说清,他便要李来指挥所详细汇报,李德生从中认识到前沿弹药供应问题严峻。
第15军原来的弹药库,离前沿4、5公里远,按平日防御阵地的小型战斗,消耗弹药不多,是可以应付的。但是,这次敌人持续猛烈进攻,前沿需要弹药的数量非常大,敌人动用了大量远射程炮火和飞机,从前沿到志愿军阵地纵深几十里,层层火力封锁,越往前封锁得越紧。通向前沿没有公路,全靠人力长途运送,又远又累。李长生举例说,在运输部队中,有的战士累得吐血,到了前沿,连跑步通过封锁线的力气都没有了,造成很大伤亡,弹药还供应不足。有时,1个营作战,需2个营运输弹药。
李德生征战多年,深知有枪无弹意味着打败仗。他和师、团的领导同志采取军事民主的办法,一边听问题,一边发动大家研究解决办法。很快,他们想出了分段运输的办法:
(五圣)山后面,用汽车运。再往前,从团后勤到营到连,每50米为一段,分几个人专门负责,沿途挖若干猫儿洞,藏放弹药,利用敌人炮火间隙,快步往前运送。由于路程短,往回走的时候可以恢复体力。
这个办法效果很好,实行后大大减少了人员伤亡,基本保证了前沿作战有充足的弹药。
在李长生及其他人的汇报中,都不约而同地指出:前阶段作战中,每个连队一个伙食单位,以致在分散的阵地上,被敌人封锁隔离的战士,独立作战的小组,往往吃不上喝不上,体力耗尽,难以作战。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饥得慌!怎么办?李德生号召大家畅所欲言,大家想出了一个办法:
在五圣山后山脚,741高地后面一个岩洞里,由团里统一组织食物供应,从各个连队抽调来10多个炊事员,24小时不熄火,日夜蒸馒头、包子,源源不断出笼,组织50多人的专门运输队,不分昼夜,冒着炮火,不断地往前沿运送熟食。为了保温,用棉被裹着。前沿战斗激烈,不便集中吃饭,可以用小袋子分装,一袋5个、10个,一次背几十袋。炊事员到阵地上,一袋袋地扔给战士们。缺水或运水不便,就背送苹果解渴充饥。
后来,这个741高地供应站还成了开“流水席”的供应点,凡是到前沿或返回后方的人员,都可以随时进餐。以后战斗的20多天里,这里蒸了4万多斤面粉的包子、馒头,保证了前沿战士吃饱了好作战。
◆李德生在上甘岭战役中指挥战斗。
回忆往事,李长林赞佩不已:“李德生同志一到前沿,开展军事民主,解决了粮弹问题!”
三、大力改善屯兵、作战条件,着力解决“知彼”“知己”问题 当第12军接受任务上阵地时,阵地上的表面工事已全部炸毁,到处一片松土,一脚踩下去齐膝深。表面工事无法挖,没工事怎么打仗?根据以往作战的经验,只有用麻袋装土构筑工事。李德生立即叫参谋给军里打电话:“送1000条麻袋来!”当天夜里,汽车就将麻袋送到前方。
由于原来两个前沿阵地上的地面工事被毁,坑道工事未形成与战壕相连接的战斗体系,屯兵坑道与山顶阵地相距数十米,战斗进程中,增加兵员就要在暴露的阵地上通过,常遭敌人火力杀伤,特别是敌人一旦占领阵地,就能封锁住志愿军屯兵的坑道口,给志愿军防守分队造成被动。李德生一上阵地,第一件重要的事,就是要解决站住脚和屯兵的问题。运来麻袋装上土,围成一个圆圈,暂时可以存身,但这样的工事难于抵御敌人猛烈的火力,所以一上去,就必须加紧突击挖坑道和抢修战壕。为了让一线部队休息好,保存体力准备第二天作战,李德生命令由预备连队上去挖坑道,并提出挖1米坚石坑道立1次三等功,鼓励大家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人民立功。有了这些措施,使阵地状况日益改善。屯兵、作战均有了条件,很快解决了在阵地上“站住脚”的问题。
由于敌人的炮火不分昼夜地往597.9高地、537.7高地北山上打,守军电话线刚拉上去就被打断。接线的电话员冒着敌人的火力接线,几乎是上去一个给打掉一个,伤亡太大!不能保障通信联络,上级怎么指挥?下面的情况怎么能报上来?
李德生闻报,果断决定:通信排干脆多准备些线,部队上去打一次反击,通信排就跟上去拉一根新线;稍靠后方一些的地区,电话线埋在堑壕一侧专挖的小土沟里,基本保证了团到前沿通信联络的畅通。后来,报话机还配备到连和突击排,大大方便了“知己”。
在上甘岭观察敌情有其特点,597.9高地的11个阵地不是一条直线排列的,而是由两条山脊向南,形成前三角形。李德生指示部队将山上重要无名高地分别编号,以便于使用炮火和作战指挥:
西北方向一条山梁从后到前,分别编为6、5、4、0号阵地;东北方向一条山梁从后到前是2、8、1、3号阵地,交叉到前面正好是三角形,主峰就是3号阵地。3号阵地西南还有10号阵地。正面是9号阵地,再往东南下去是靠敌人最近的7号阵地。山脚东面是11号阵地,其东北面就是小村庄上甘岭。11号阵地东面是一条山间公路,公路向东就是537.7高地北山了。
◆1952年志愿军秋季反击作战示意图。
这样犬牙交错的地形,打起来,指挥作战,部队运动,相当复杂,但由于山形有前有后,弯弯曲曲,却提供了从前后和两侧观察战况的好条件,便于“知彼”。于是,李德生建议:
第91团由侦察股长组成一个观察网,各阵地上设立观察员,及时将看到的情况汇集上报连、营、团。夜间,可以不断地派小分队摸到敌人阵地前沿或阵地上了解敌情;有的点上还专门配上报话机,由干部协同工作。
李德生的建议得到落实,见效很大:
由于采取了这一系列严密的通信观察措施,使上级指挥机构对团、营、连,直至前沿班的敌我情况,都能及时准确掌握,对指挥作战起了很大作用。特别是步炮协同作战中,步兵观察所成了炮兵的眼睛,后来,在遇见情况紧急时,直接给炮兵指示目标,使炮兵及时以猛烈的火力消灭敌人,有时是成连成营地杀伤了敌人。
由于做到了既“知己”,又“知彼”,李德生指挥上更加胸有成竹了。
四、“由第12军副军长李德生负责统一指挥第31、第34师的反击作战” 1952年11月1日入夜,第12军第31师第91团开始从第15军手中接防597.9高地,李德生要求他们:“要下最大决心,千方百计打击敌人,守住阵地!”
上甘岭前沿阵地狭小,敌人炮火空前猛烈,上去的人越多伤亡越大,但又要守住阵地,掌握敌情,随时准备击退敌人不同规模的持续进攻。怎么办?第31师第91团的战斗经验,引起李德生注意。
在一年金城防御作战中,第91团不但积累了丰富的坑道战、阵地战经验,基本掌握了敌军攻防规律,并且组织全团班以上战斗骨干集训,请战斗英雄现身说法,以亲身经历介绍消灭敌人的经验,所以到上甘岭看了敌人进攻和作战后,大家感到并不陌生,对战胜敌人充满信心。根据当面之敌活动规律和上甘岭地形特点,团领导果断采取了十分特殊的、适应当时当地的战斗部署:兵力前轻后重,火力前重后轻。全团9个步兵连,从五圣山到最前沿,一条线排成9个梯队,使师、团控制了充足的预备队,保证了源源不断的兵力补充,以对付敌人的持续进攻。不但师、团如此,直到最前沿的战斗小组,也通常是战斗小组长带一人守阵地,掌握一个战士在后面补充。对于这种战斗部署,李德生称之为“小兵群战术”,评价甚高:
这样富有创造性的部署,使敌人猛烈炮火袭来时,我阵地上人员稀少,避开了敌火力优势,伤亡不大;而当大批敌人涌上阵地时,我军炮火、冲锋枪、机枪和手雷、爆破筒等又发挥了重大作用,给敌以毁灭性打击。
于是,李德生指示把第91团战斗部署经验总结推广。根据这一经验,参战部队迭创佳绩。
◆上甘岭战役。
11月2日7时,敌人对597.9高地展开了猛烈的攻击。首先以密集火力向志愿军阵地反复轰击,发射炮弹近10万发,坦克开至山脚抵近射击,飞机100余架次轮番轰炸,持续达2小时之久。一时间,志愿军阵地上硝烟弥漫,土石纷飞,地面工事全部被毁。从l0时起,敌即以美7师1个营、美空降187团1个营、哥伦比亚营,及南朝鲜军第9师30团2个营,先后向597.9高地发起多路、多梯次猛烈进攻40余次。“在战斗中,坚守在最前沿东侧9号阵地的志愿军第91团1个班,打得既英勇顽强又灵活机智,他们巧妙地利用弹坑、岩石和残存的工事,分两个小组,轮流作战。在纵深炮火的合力支援下,激战一天,打退了‘联合国军’1个排至2个多连的7次攻击,歼敌400余人,自己仅有3人受轻伤,创造了小兵群作战的范例,受到中朝联合司令部首长的表扬。”(《抗美援朝战争史》第3卷)
至11月5日,敌人连续进攻4天,一无所获,再也无力对597.9高地发起大规模进攻。当天,第3兵团首长对上甘岭地区部队部署进行调整,由第12军部队接替第15军的上甘岭地区防务,正式成立五圣山战斗指挥所,具体部署是:
由第12军第31师担任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的防务,其中第91、第93团担任597.9高地守备任务,第92团担任537.7高地北山反击任务;第34师第103团即返回平康以北地区,接替第31师第92团,作为第15军第44师预备队;第34师率第106团集结于文岩里地区,第100团集结于洗浦里、后坪里之间地区,进行动员,准备继第31师之后,投入五圣山前沿阵地的反击作战;
为便于指挥,决定组织五圣山战斗指挥所(第15军前指),由第12军副军长李德生负责统一指挥第31、第34师的反击作战和第15军第29师的配合动作,该指挥所归第15军秦基伟军长直接指挥。(见《抗美援朝战争史》第3卷)
前阶段作战中,李德生指挥前沿部队着重打击进犯597.9高地的敌人,现在该高地除11号阵地外,已为志愿军恢复并逐步巩固,3兵团首长遂决定将作战重点东移,恢复和巩固537.7高地北山阵地。
五、“此次反击火力组织、兵力部署、战术手段均很周密细致” 为了加强指挥,李德生派第31师副师长李长林到前面去亲自掌握537.7高地北山战斗。
反击537.7高地北山的战斗更为艰苦,因为南面537.7高地的主峰为敌人占领,北山在敌人鼻子底下仅100余米,西面为597.9高地敌占的11号阵地火力控制,东面又受敌人注字洞南山火力侧射,这个阵地孤立突出,三面受敌。加之,自敌占领了北山表面阵地后,昼夜突击,已构筑了比较坚固的野战工事,设置了铁丝网、地雷等大量障碍物,仅有少数坑道为友邻分队坚守。
◆志愿军庆祝上甘岭战役胜利,新中国用这样的战史奇迹向世界宣告:中国回来了!
因此,反击537.7北山带有攻坚性质。经过反复研究,李德生决定:为确保万无一失,第31师2个主力团协同作战。由李全贵团长、孙坚政委率领第92团,全力反击537.7北山,以第93团一部兵力,同时反击西侧的597.9高地11号阵地,牵制敌人,以保障第92团进攻时西侧的安全。李基中团长、吕光赞政委率第93团2、3营作预备队。此次攻歼,让李德生兴奋的是,他得到了强大的炮火支援:
我军除步兵部署外,将以50门榴弹炮轰击537.7高地,13门榴弹炮压制注字洞南山敌人火力,12门卡秋莎火箭炮施行两次齐放。在我反击成功后,再以6个榴弹炮连,在阵地前组成1200米的固定封锁区,对敌反扑部队施以火力阻拦射击。以这样强大的火力,轰击一个小阵地,摧毁敌支援部队,在朝鲜战场上是前所未有的。
11月8日,李德生审阅修改了第3l师反击537.7北山的作战计划后上报3兵团。王近山等领导阅后,复电称:“11月8日反击部署电悉,此次反击火力组织、兵力部署、战术手段均很周密细致,我们认为很好。除令各兵种严格遵行外,并应注意与坚守坑道部队取得联系,以免在进行第一二次火力准备时,他们不知道情况,出来过早遭到杀伤。”
11月11日下午4时半,在我猛烈的火力袭击和掩护下,第92团一举夺回了537.7北山全部阵地,并接应出艰苦固守在坑道里的友邻分队。随后,第92团、第93团、第106团相继坚守537.7高地北山,让敌人望山兴叹。与此同时,攻歼部队反击597.9高地11号阵地得手,并以小兵群战术顽强抗击敌人40余次进攻,歼敌1000余名。至11月20日,敌人再也不敢进攻。至此,597.9高地才全部恢复了战役前的态势。
◆志愿军上甘岭阵地一角。
11月15日,3兵团首长通令嘉奖第12军:“你们刚胜利完成阻击任务归来,不顾艰苦,立即投入五圣山前沿争夺战,你们在15军已有的胜利基础上,在强大的炮火协同下,斗志昂扬,打退敌连续数日无数次反扑。”“你们坚守的597.9高地屹立未动,特别在11日晚的反击中,又一举恢复了537.7高地北山阵地。你们打得英勇顽强,工事修得既快又好,战术灵活。望你们继续发扬这种小群孤胆的战斗作风,既能以小的代价坚守地面阵地,又能大量杀伤敌人,要将战斗坚持到全部恢复我原有阵地,直到敌不敢轻易向该阵地进犯为止。”通令没有点名表扬前线指挥员李德生,但这是对他的最高褒奖。
鉴于一个多月激烈争夺战中,敌人伤亡惨重,美7师损兵折将,撤出战斗西移。南朝鲜军2师、9师被打得无力再发动大的攻势。到12月3、4日,第106团粉碎了敌人最后一次2个多营的猛烈进攻,从此,敌人再也无力向我大规模攻击,537.7高地北山阵地得到完全巩固。
11月28日,第31师奉命将597.9高地之全部防务移交15军部队。12月15日,第34师第lO6团奉命将537.7北山阵地移交15军部队。战役结束,五圣山前线指挥所奉命撤销,李德生告别了第15军战友,返回第12军工作。至此,第12军圆满完成了参加上甘岭战役的作战任务。
对于上甘岭之战,亲历矢石的李德生谦虚地说:
这次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是15军和12军团结协作、同生共死、并肩杀敌的光辉典范,是在党中央、毛主席和志愿军总部、3兵团各级领导正确指挥下,所有参战各兵种各部队共同奋战的结果。
而熟悉那段历史的人,都会公正地说:最后锁定上甘岭战役胜局的,是李德生!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
上甘岭战役期间志愿军60军的主要领导人简介
1952年秋原60军军长韦杰离任,60军军长由副军长张祖谅担任、以下是重组后的60军军部的主要领导人。 1、60军军长张祖谅,张祖谅【55年中将】,河南商城人、生卒年月为1911年12月4日-1961年5月13日。张祖谅将军是我军一位军政都很优秀的干部,可惜将军英年早逝只活了50岁。 2、政委袁子钦,袁子钦【55年中将】,福建上杭人、生卒年月为1908年12月13号-1968年2月23号。袁子钦将军是为数不多的来自于红五军团的开国将军,也是我军杰出的政治工作者、在此后曾经担任过总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务。 3、副军长王诚汉,王诚汉,【1917年12月23号-2009年11月20号】湖北红安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王诚汉将军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先后担任过成都军区司令员,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等重要职务。 4、副军长兼参谋长邓仕俊,邓仕俊,四川通江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生卒年月为1918年-1993年10月28日。 5、副政委赵兰田,赵兰田,四川平昌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生卒年月为1918年-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