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甘岭》:向来文质彬彬的段显峰,为何对双喜动粗?
在观看《 上甘岭》这部电视剧的时候,随着战役的逐步推进,敌我双方陷入胶着状态,白天敌人占领地表阵地,而夜晚 志愿军则是需要冲出坑道,夺回阵地,将敌人赶下去。面对敌我双方的火力差距,双方都产生巨大的人员伤亡。 显然, 美军的装备和后勤,要远远好于志愿军。在剧情中,我们看到美军的司令官范弗利特来到医院慰问伤员,并发表演讲,鼓舞士气。那里的设施和环境,对比志愿军缺医少药,忍饥挨饿躲在坑道里,咬牙坚持。前后两者的待遇真是天壤之别。这对于两军的士气影响很大。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不仅是志愿军战士,即使像段显峰这样的指挥员,也是承受巨大的压力,担心支撑不下去而不能完成任务。 人往往因为压力过大,就会变得焦虑和脾气暴躁。尤其是当敌人准备占领段显峰坚守的一号坑道,在这样的危急时刻,无论是段显峰还是胡满仓都敢硬顶上级指挥官,故而双喜在不听命令的情况下,冒然出击,险些被炸死。这如何不让段显峰恼火,再不给予惩戒,日后又如何能够约束部队,指挥作战。 可以说,双喜的举动,已经是第二次了,冒然行动,妥妥地战场抗命,直接可以 军法从事。但是,段显峰并没有给予严肃处理,略施惩戒,也算是考虑到当时的艰难环境。当初,范元宝跟丢莫远,还在坑道口放枪,暴露目标。现如今又出现双喜不听从命令,擅自出击。对于一个指挥官而言,自己手底下的兵都这样一个个不听指挥,立马部队就会不战自溃,沦为一盘散沙。 之所以双喜敢在段显峰面前这么肆无忌惮,任性妄为,那是因为之前在战场上,双喜救过段显峰以及胡满仓等,可能自我感觉良好,这一不小心就大意了!同时,平日里的段显峰,可不是像如今这般“凶神恶煞”,而是历经生死,看到无数战友的鲜血和牺牲,这才深感责任重大,务必要完成任务,消灭敌人。比起之前的“纸上谈兵”,这是一个战士的觉醒,也是指挥官的真正责任。 故而,我们看到之前一脸自信,且文质彬彬的段显峰,已经悄悄发生改变,不再那么盲目自信,而是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因此,他才时刻保持警惕,尽量管理好部队,严格约束战士,避免更大的伤亡,并要带领他们取得最终胜利。 -
俄乌冲突下重看《上甘岭》:战争苦难与和平坚守
俄乌冲突的硝烟中,城市沦为残垣断壁,人民流离失所,惨烈画面如重锤般敲打着世人的心。战争,这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恶魔,再露狰狞面目,无尽苦难扑面而来。《 上甘岭》,宛如黑暗中的明灯,为在战争泥沼中寻找和平方向带来独特视角。 《上甘岭》展现的 抗美援朝惨烈战役与俄乌冲突虽时空不同,但战争苦难与人们对和平的坚守极为相似。上甘岭在 美军炮火下几近毁灭, 志愿军于弹坑硝烟中顽强抵抗; 俄罗斯和 乌克兰的土地上,炸弹也在摧毁家园,民众在战火中挣扎。这让我们深思: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和平为何如此珍贵又难守? 一、《上甘岭》引发热潮 电视剧《上甘岭》自开播以来热度飙升,备受关注。中国视听 大数据(CVB)显示,1-9集平均收视率3.23%,位居同期黄金档电视剧榜首。CSM35城数据表明,开播三天后,35 中心城市单集最高收视率1.4%,最高收视份额6.24%,接近《 山花烂漫时》最高数据,且CVB平均收视率达3.0%、收视份额13.2%,稳居同期黄金时段电视剧第一名。 在 优酷平台,开播第五天有效播放量突破一千二百万,日均播放量呈成倍增长趋势。 中央一套黄金时段播出时,《上甘岭》收视率逐日攀升,从第一天的1.68,四天后突破2.5。 《上甘岭》之所能取得如此高的收视率,一是因为其尽可能地贴近史实,还原历史。在创作过程中汇聚了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并在广电总局的帮助下,让观众感到故事剧情和历史细节可亲可信,人物形象鲜活可爱。其次,上甘岭战斗作为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代表着民心向背。不少年轻观众通过观看这部剧,燃起了探究那段战斗历程的愿望。重温历史,可以知未来。上甘岭精神映射出人民军队的光辉使命和党的伟大思想,带给人民无尽的希望和必胜的信念。 二、真实历史与影视片段的震撼 (一)英雄事迹的真实还原 在电视剧《上甘岭》中,邱少云、 黄继光等英雄事迹的展现,犹如一把重锤,狠狠地砸在观众的心上。剧中,邱少云为了不暴露作战意图,忍受着烈火的焚烧,还安慰战友说着“别动”。那坚毅的眼神,紧咬的牙关,无不展现出他钢铁般的意志。 黄继光则用身躯堵住扫射枪口,为战友冲锋开辟道路。他们的身影,在战火中显得如此高大,如此壮烈。这些画面,远比课本中的描述更加令人动容,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志愿军的勇敢无畏。他们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牺牲。他们的壮举,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奋勇前行。 (二)无畏精神的薪火相传 小战士双喜和指导员胡满仓的故事,宛如一部生动的史诗,是上甘岭精神传承的璀璨华章。在那残酷的战场上,战友们深陷伤病与缺水的绝境,每一滴水都如同生命之光。双喜为了缓解战友们的干渴,毅然冒险偷水,然而,在返回的途中,却被敌人敏锐地察觉。 千钧一发之际,指导员胡满仓挺身而出,他以自己的身躯为盾牌,为双喜引开敌人如雨点般密集的炮火,拼尽全力为双喜争取那一线生机。但无情的子弹却如恶魔般击中了他,生命的烛光在他身上渐渐黯淡。 在生命即将消逝的最后时刻,指导员心心念念的,是双喜的入党申请。他唯恐来不及,竟想用自己的鲜血在申请书上签下“同意”二字。那殷红的鲜血,不仅是对双喜的认可,更是上甘岭精神在生死边缘的伟大传承,每一滴都滚烫似火,灼烧着人们的心灵,令人不禁热泪盈眶。 (三)一筐 苹果的深刻意义 在坑道里坚守多日的战士们水尽粮绝,此时,一筐苹果成为了希望的象征。军长下令,谁能给战士们送上一筐苹果就给谁记 二等功。然而,后勤支援的战士们在炮火中一个个倒下,最终一筐苹果只送上去一个。这个苹果背后,是无数运输员们的牺牲。他们为了将物资送到坑道里,不顾敌人的炮火,不畏艰险,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徐晓的母亲,作为慰问团的代表,带着一筐苹果来到前线,想把其中一个系着红绳的苹果送给儿子。徐晓最终没有吃上苹果,但这个苹果却鼓舞了坑道里的战士们。它不仅是一个水果,更是后方人民对前线将士的牵挂,是战士们坚持战斗的动力。我们不能忘记这些为了运输物资而牺牲的运输员们,他们同样是英雄。 (四)坑道内的思乡之歌 当打仗打到焦灼时刻,志愿军方物资极度匮乏,伤员又多,战士们的情绪很是低沉。这时,段显峰、胡满仓、 向红等人开始带着大家唱起属于我们家乡的歌曲《 一条大河》。坑道外是天寒地冻,山头被敌人的炮火轰炸得焦黑,而坑道内的大家绝不后退,合唱着歌思乡互相加油打气、稳定情绪。这种强烈的对比,凸显了战士们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即使身处困境,他们依然心系家乡,热爱祖国。他们用歌声表达着对和平的渴望,对胜利的信心。这首思乡 民歌,成为了他们在黑暗中的一束光,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 三、演员的精彩演技 (一) 潘斌龙:喜剧转型的指导员 潘斌龙在《上甘岭》中对胡指导员这一角色的精彩演绎,无疑给观众带来了一场震撼心灵的视觉盛宴,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惊喜。 长久以来,在观众们的印象中,潘斌龙就像是一位喜剧领域的常驻嘉宾,他那些深入人心的喜剧角色,仿佛已经在观众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无论是舞台上还是荧幕中,他那充满喜感的形象和表演总是能轻易地引发观众的欢笑。然而,这一次在《上甘岭》里,他却如凤凰涅槃一般,成功突破了自我原有的表演边界,塑造出了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胡指导员。 在剧中,胡指导员作为连队至关重要的政治主官,其角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与连长段显龙之间的配合堪称天衣无缝,就像一部 精密仪器中两个相互咬合、协同运转的 齿轮,完美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不仅是连长段显龙的得力助手,更是战士们心中的主心骨,是连接二者的坚实纽带。胡指导员的勇敢如同战场上最锐利的 长矛,能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毫无畏惧地面对敌人;他的理性又似那坚固的盾牌,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中保持冷静,做出最正确的判断;而他说话做事接地气的风格,则像一阵温暖的春风,吹进每一位战士的心坎里,让他与战士们紧紧相连,毫无距离感。 从拍摄花絮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拍摄胡指导员救战友的片段时,潘斌龙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无比坚定的信念。他说道:“我当时的信念就是必须拖得动,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没有干不成的事。”简单的话语,却如同重锤一般,敲打着每一个人的心。在拍摄现场,他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倾注了自己的心血。无论是在烈日暴晒下,还是在模拟硝烟弥漫的场景中,他都毫无怨言,反复揣摩角色在极端情况下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他对表演细节的追求近乎苛刻,为了展现出胡指导员在救人时那种拼尽全力的状态,他一次次地尝试不同的动作和力度,力求达到最真实、最感人的效果。 正是这种全身心投入的敬业精神,让他把这个勇敢、理性、接地气的指导员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仿佛赋予了角色鲜活的生命,让胡指导员从历史的画卷中走出来,站在了观众的面前。潘斌龙的努力和付出,不仅为这个角色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也让观众看到了他作为一名优秀演员的无限潜力和对表演艺术的敬畏之心。 (二) 黄轩:儒生的成长蜕变 黄轩在《上甘岭》中饰演段显峰,从 军事学院到战场,这一路走来,经历了荣耀时刻,也遭遇了低谷。他自信自己的战术,却也在战场上吃了亏。从略带书生气的段显锋逐渐成长为了真正的战士。 黄轩通过细腻的表演,将段显锋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在遭遇重大挫折后,他从悔恨中走出来的那一场戏,更是让人刮目相看。在处理一些情绪起伏比较大的场景和戏份时,黄轩对微表情的掌控非常细致,真实而自然,看不到任何的表演痕迹。他把演技炸裂玩出新花样,再次展现了自己扎实的演技功底。 (三) 王雷:军长的威严与争议 王雷在《上甘岭》中饰演秦基伟,气场十足,有威严感。他延续了在《 功勋》中的出色表现,将秦基伟这一角色塑造得威严而有力。王雷的声音中气十足,一开口就能给人一种信服感。在剧中,他不仅能够展现出角色的硬朗和坚强,还能够在关键时刻流露出内心的柔软和深情。 然而,王雷的表演也因风格等问题引发部分观众争议。有观众认为王雷饰演的角色有些浮夸,有些过了。但也有观众认为,王雷对于整个角色的塑造没有丝毫问题。尽管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王雷的表演依然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 赵润南:小配角的双喜 赵润南在《上甘岭》中饰演双喜,一开始被认为是小配角,但随着剧情推进,他的戏份逐渐增多。赵润南塑造的双喜机灵又骄傲,不怕牺牲,同时又敢于担当。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一直处于亢奋当中,个人单兵实力很强,但同时也独来独往惯了容易犯错,真实地展现了战场上士兵的形象。 赵润南虽然是一个相对年轻的演员,但他在剧中的表现却十分老练。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成功地将双喜这一角色塑造得生动立体。他的表演充满了活力和激情,让人感受到了年轻演员的朝气和活力。 (五) 刘浩存:恰如其分的战地小花 刘浩存饰演的 杜文锦在有限的戏份中展现出了战场临场感。在敌军轰炸时,她从一开始紧盯着外面,到带着紧张通知战友敌机逼近,再到看到战士牺牲后的悲伤痛哭,全程的眼神变化充满了情感,情绪转换如行云流水。 作为新人演员,刘浩存在与众多实力派演员的对手戏中,并没有显得怯场或生硬。虽然目前她的戏份不多,但随着剧情深入,女兵的人设 张力有望逐渐显现。刘浩存的表演恰如其分,为剧集增添了一抹亮色。 四、影视与历史的对照 (一)服化道的严谨考究 在电视剧《上甘岭》中,服化道的呈现可谓严谨考究。曾有不少人质疑剧中志愿军战士们的衣服太过整洁,但实际上,中国军队历来注重军容风纪和内务管理。45师政委聂济峰将军的回忆录《上甘岭——攻不破的东方堡垒》中的照片显示,战士们的衣着虽不光鲜亮丽,但都整洁干净。这并非是电视剧的夸张处理,而是对历史的真实还原。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志愿军战士们依然尽可能地保持军装的整洁和卫生,这不仅是对个人形象的维护,更是对军队形象和纪律的体现。电视剧《上甘岭》扭转了人们对战场上战士必须衣衫褴褛、邋遢肮脏的 刻板印象,为观众呈现了更加真实的志愿军形象。 (二)以小见大的战争呈现 电视剧以特功八连为视角,巧妙地映射了整个 上甘岭战役的战局。整个上甘岭战役共计43天,志愿军与“ 联合国军”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击退“联合国军”900多次冲锋。如此庞大的战争场面,若要一一呈现,恐怕80集都讲不完。 而以特功八连的战斗、后勤为切入点,不仅让视角更加清晰明了,易于观众理解和接受,而且以小见大,更加生动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复杂。八连副连长段显峰作为志愿军战士的缩影,弃笔从戎,进入战场。他时而越级汇报、特立独行,让人觉得主角光环强大。但在真正的上甘岭战役中,如同段显峰一般的能人并不在少数。比如12军91团团长李长生,他根据上甘岭当时的地形和战争情况,制定了“车轮战”打法,让志愿军战士们牢牢坚守住了阵地。段显峰就是千千万万个这样的战士们的一个缩影,他们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之上的传奇故事,远非如今的我们所能想象。 (三)真实还原物资背景 《上甘岭》真实还原了上甘岭战役中物资从相对充足到紧缺的过程。志愿军赴朝作战时,新中国已经成立,国家极度重视资源配备,尽量满足前线需求,且 板门店谈判也还在进行,双方的战争未到白热化阶段。此时,志愿军的物资还算不上紧缺。然而,随着战争愈演愈烈,向坑道送物资变得更加艰难。在剧中,在段显峰反对23日大反击的时候,物资紧缺、火力短缺的现象就已经初见端倪。到最后,志愿军们的物资耗尽,弹药打光,完全到了拼白刃,甚至朝着敌人砸石头的地步。但正是这种真实的还原,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愈发残酷的情况下,志愿军战士们的意志究竟有多么的坚韧不拔。 (四)生死与共的战友情 《上甘岭》中,范元宝为救罗万象,孤身前往“联合国军”军营偷葡萄糖的情节,深刻地展现了战士们在共同信仰下生死与共的深厚情谊。范元宝明知自己可能回去会被关禁闭,甚至可能再也回不去,但他心里只有一件事,“这是他们的东西,全都能救命”。在环境如此恶劣的情况下,战士们的友谊和团结令人动容。在社恐盛行的当下,我们很难想象这种快速升温的感情。但当时的志愿军战士们在面对共同的信仰时,真的可以做到生死与共。这种战友情谊,是上甘岭战役中最温暖人心的部分,也是志愿军战士们伟大精神的体现。 俄乌冲突中,双方的军队和民众都需要坚定的信念和团结的力量来支撑他们度过艰难的时期。而《上甘岭》中志愿军战士们所展现出的坚定信念和团结协作精神,正是这种力量的生动体现。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志愿军战士们始终坚守阵地,不畏强敌,凭借着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以及战友之间的深厚情谊,相互支持,共同作战,最终取得了胜利。这种精神力量在当下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它告诉我们,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团结一致,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我们的目标。 电视剧《上甘岭》以其深刻的历史内涵、精彩的艺术表现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展现了 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战士们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它更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战争、珍视和平的契机,让我们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共同努力,为构建一个更加和平、稳定的世界而奋斗。 -
《上甘岭》战士违令师长抗命,地炮协同、战士请战穿封锁线成神
众所周知,三大民主、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我军的优秀传统和战胜敌人的法宝,更是每个军人应牢记和刻守的生命线,但在电视剧《 上甘岭》中把这些视若无物。 目前,《上甘岭》已播放到第15集。继前面剧情中出现副连长段显峰扇战士双喜耳光、指导员胡满仓和战斗小组长双喜接连脚赐战士范元宝等干部打骂士兵情节后,现在又出现了营参谋丁鑫不服从指导员胡满仓命令,擅自带领战士出坑道找水,结果水没找到,死伤惨重,他自己也因身负重伤牺牲了。 而火线提干的排长双喜前赴后继,又独自出去找水。虽然背了一桶水,但被南韩军队发现,水桶被打了一个洞。指导员胡满仓为接应他,腰部负重伤。而双喜自然又要蹲禁闭,这已是他第三次违令了。
更奇葩的是,15军29师全面接防45师防务后,兵力紧张,但在上甘岭浴血奋战的45师牺牲更大。15军参谋长张蕴钰要求29师师长张显扬调兵支援,但张师长以困难为由拒绝了。为此,军长秦基伟不仅在军部罚张师长喝了三碗酒,还怒斥他:“参谋长给你打电话问你要兵,你一句困难这兵就不调了,你拿他说话当放屁,你坐军长这个位置”。
剧中
志愿军不仅战士违令,连中高级指挥员也抗命。 上甘岭战役非常惨烈,更需要强调纪律的严肃性,更不能因为战场残酷,把志愿军官兵描绘成有令不尊、抗命不从。这把志愿军描绘成什么了,简直为 中国人民解放军脸上抹黑。 开国少将崔建功 开国中将秦基伟 上甘岭战役结束后,45师师长崔建功告诉8连连长李保成,他在14天内向1号坑道补充的兵员有800余人之多,相当一部分战士都没能冲过敌炮火封锁线。而在战役期间,为给一线部队补充弹药、人员,秦基伟给军后勤部和45师下了一道死命令,不惜一切代价,把物资送进坑道。开始送
萝卜,后来送 苹果。45师“悬赏”:凡运上去1篓苹果,记 二等功。 战斗英雄张计法 但最后6.3万余斤苹果只有1个上了阵地,这是一个名叫刘明生的运输员在爬过敌人的炮火封锁线时在半路捡到的一个苹果,带给了在坑道里坚守的15军135团7连。这个真实的故事成为了电影《上甘岭》中的感人情节,后来7连连长 张计发写的《一个苹果》还入选了小学课本。 运输物资的志愿军 据统计,整个上甘岭作战期间,第十五军仅运输人员伤亡就达到一千七百一十六人,占了战役全部伤亡人数的百分之十五。这充分说明 美军“ 范弗里特弹药量”的残酷性,“ 联合国军”向上甘岭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战役激烈程度为前所罕见,特别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 二次大战最高水平。 战斗英雄李保成 战后8连仅有8人幸存(回撤途中,遭遇敌人炮火又牺牲2人)。在幸存的8人中,战前属于8连建制的仅有连长李保成、指导员王土根和一个小通讯员。回撤路上,小通讯员随手抓一把土,竟从土里拨出了32粒弹屑;李保成随手拽过一截树干,不到1米长的树干上竟然嵌了100多块弹头和弹片。而8连那面不到2平方米的红旗上布满了381个弹洞。
就是在敌人炮火封锁如此严密的情况下,电视剧《上甘岭》中,副连长段显峰竟然穿越封锁到15军炮指与高副指挥研讨地炮协同,而在出现误炸从坑道反击的志愿军后,高副指挥竟从后方炮指穿越封锁到坑道向段显峰兴师问罪。 而在上级征求坚守坑道一线部队还能不能打时,8连战士纷纷在写有“要么赢要么死,8连誓与阵地共存亡”的请战书上按下血手印,先后有三名战士跑到军部请战。这些情节看着热血,但志愿军战士难道成了神兵天将,会来回穿越炮火封锁线吗?
用违背史实违犯逻辑的情节反映志愿军的坚韧执着、顽强拼搏,只能忽悠不懂历史的观众,其实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也是对志愿军不畏艰险的漠视,更是对观众的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