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上甘岭 >秦基伟上甘岭一战成名,背后有一人默默无闻:12军李德生_李德生:志愿军第3兵团第12军副军长,上甘岭前线总指挥,最终锁定战役胜局

秦基伟上甘岭一战成名,背后有一人默默无闻:12军李德生_李德生:志愿军第3兵团第12军副军长,上甘岭前线总指挥,最终锁定战役胜局

作者:投稿 时间:2024-11-16
  • 秦基伟上甘岭一战成名,背后有一人默默无闻:12军李德生

    浴血三八线137:抗美援朝70年70人之李德生

    作者:相忘于江湖

    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的转折点,秦基伟和15军一战成名。

    十几年后,15军有幸成为我军唯一的“空降军”,不能不说,上甘岭战役给这支后起之秀加分不少。然而在15军背后,是默默无闻、甘当配角的李德生和12军。

    上甘岭战役从1952年10月14日开始,到11月25日结束,历时43天。15军从开始到11月5日,打了23天;之后12军4个团先后参战,一直到12月15日。

    鏖战上甘岭,让李德生和二野第一王牌,在12军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志虑忠纯、能征善战的勇将

    李德生,1916年出生在河南新县,这个县出了35位开国将军,除了上将许世友,还有中将郑维山、张池明、吴先恩,一生低调的李德生更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李德生12岁就当了童子团团长,14岁参加红军,在鄂豫皖从一个通信员、传令兵、班长到连队指导员,在八庙垭战斗中左胸被子弹打穿伤及神经,留下了左手残疾。

    1935年6月,19岁的李德生被“一撸到底”。少年持重的李德生,忍辱负重坚持革命,长征三过雪山草地,到达陕北后凭借努力重新加入组织。

    1937年10月,李德生作为769团通讯排排长,跟随陈锡联团部机关开赴前线,在火车上,刘伯承师长不失时机地开了3天“火车培训班”,让李德生受益匪浅。

    抗战时期,李德生在“百将团”769团,从排长一步步因功升至团长。

    1942年,为掩护总部转移,李德生率1个营打垮日军1个大队,受到表彰。1945年1月,李德生团长亲率82人突击队一举端掉马坊据点,登上了《解放日报》头版。

    1938年,769团特务连连长李德生(中)

    二、解放战争成长起来的智将

    1945年9月,事关重庆谈判的上党战役爆发。在关键的屯留战斗,秦基伟太行纵队第一个出场就歼敌2.2万人,李德生769团攻城拔寨,歼敌8000多人。

    1946年8月,李德生由晋冀鲁豫军区3纵7旅19团团长,直升6纵17旅旅长,马不离鞍十几小时追上部队参加邯郸战役,而当时副旅长是名将尤太忠。

    1947年5月1日,汤阴之战总攻开始,6纵王近山决定:17旅49团、50团和16旅一起攻打北门,而且规定:攻进一个团必须跟进一个旅级指挥员,攻进3个团由李德生统一指挥。最终汤阴战役全歼守敌,活捉东陵大盗孙殿英。

    8月下旬开始的千里跃进大别山,李德生17旅担负掩护中路军辎重的任务。

    1948年7月,襄樊战役,李德生巧用奇兵“刀劈三关”琵琶山、真武山、铁佛寺,带领17旅一举破城。1949年4月,渡江战役,12军35师104团仅用35分钟抢渡夹江攻占铁板洲。李德生用小船载人、大船载机枪,2个团活捉了3个少将师长,

    1949年12月,李德生35师卫戍重庆,一年大小战斗606次,肃清了璧山土匪。

    1948年,中野6纵17旅旅长李德生

    三、临危受命组建上甘岭前指的福将

    1952年10月20日,上甘岭战斗开始一周后,规模持续升级。

    范弗里特不甘心就此止步,先后调来美空降187团、哥伦比亚营、阿比西尼亚营投入战斗。三兵团王近山针锋相对,令12军31师91团作为15军预备队。

    10月26日,31师92团、93团也相继奔赴上甘岭一线。

    10月28日,王近山、杜义德指示12军副军长李德生成立五圣山前线指挥部,统一指挥15军29师和12军31师、34师,与炮兵指挥所统归15军秦基伟指挥。

    12军34师此时正在后撤谷山地区休整途中,作战参谋张军和章昭勋冒着美机轰炸危险,开车截住100团、106团。李德生在15军与秦军长、谷政委和崔建功师长沟通后,驱车前往德山岘前线指挥所,找到31师指挥员、91团团长李长生了解情况。

    12军35师师长李德生在白鹤洞

    四、“诸葛亮会”解决五大难题

    91团负责597.9高地防守,李长生汇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弹药供应,还有吃饭问题、通信问题等。久经沙场的李德生发动大家想办法,最后决定弹药分段运输:

    五圣山后面敌人大炮是盲点,可用汽车运一段。到了山前敌军火力封锁重点地段,从团后勤到营到连,50米一段专人负责。沿途挖猫儿洞藏放弹药,在敌炮火间隙快速运送。这个办法效果很好,大大减少了人员伤亡,基本保证了前线的弹药。

    解决了弹药问题,还有吃饭问题。李德生通过诸葛亮会,想到“大锅饭”办法:

    在五圣山后的一个岩洞,91团从各连队抽调10多个炊事员,24小时蒸馒头包子,组织50多人专门运输熟食、苹果,24小时不断地往前沿运送。

    构筑工事需要麻袋,李德生和军里又要了1000条。通信也是大问题,李德生让李长生91团借助地形,在12个阵地都设立观察哨,通过报话机步炮协同。

    在最为棘手的用兵上,李德生充分利用上甘岭三大法宝坑道、炮兵和手榴弹,大量补充手榴弹、手雷和爆破筒。发挥“小机群”和“车轮战”,和联军打持久战。

    上甘岭防御阵地

    五、知人善任,激将有道

    1952年11月5日,上甘岭作战重点转移到恢复和巩固537.7高地北山。

    为加强指挥,李德生派31师副师长李长林到537.7高地,亲自指挥反击。

    11月8日,李长林带领92团到达上甘岭,秦基伟只给3天准备,计划11日反击。

    虎将李长林有点恼火,弹药弹药都让15军打光了,3天看地形的时间都没有。李长林对15军参谋长张蕴钰、军长秦基伟有话直说,从没这么急慌慌打无准备的仗。

    秦基伟把537.7高地十几天断粮的事儿一说,李长林没话说了,再难也得打。92团与韩2师激战4天歼敌2900多人,但损失很大被迫转入坑道。

    11月17日,李德生拿出最后的王牌34师106团,对刚从军校回来的武效贤用激将法:106团是我们12军投入的最后一个团了,你们要打好这一仗,争取收摊子!

    106团在团长武效贤、政委于永贤带领下,接替93团537.7高地北山防务。从这一天直到12月15日,战役结束后又坚守了20天,最后收摊子移交给了15军。

    上甘岭战役后,美韩联军不得不重新回到板门店的谈判桌上,重启停战谈判。

    成泽民、曾绍山、许世友、李德生、江拥辉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兵说欢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复】

  • 李德生:志愿军第3兵团第12军副军长,上甘岭前线总指挥,最终锁定战役胜局

    文/苗健

    李德生(1916.4.1—2011.5.8),河南新县人,红军时期担任过连政治指导员,抗日战争中担任过军分区团长,解放战争中担任过师长,成长为人民军队优秀指挥员。抗美援朝时,他历任志愿军第3兵团第12军第35师师长、副军长、第一副军长兼参谋长,率部参加了第五次战役、金城以南地区防御作战和上甘岭战役。李德生溘然长逝之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审核播发《李德生同志生平》,高度评价了他波澜壮阔的革命一生,其中特别提到:“在上甘岭战役第三阶段,他奉命统一指挥在前线作战的第12军、15军所属部队,机智灵活,浴血奋战,反复争夺,击退敌人数百次猛烈进攻,赢得了上甘岭战役的最后胜利。”

    的确,在上甘岭战役第三阶段(决胜阶段),李德生亲冒矢石,坐镇一线指挥,成功锁定了上甘岭战役胜局,这是他抗美援朝征程中最出彩的一幕。

    一、“统一指挥在上甘岭前线作战的12军、15军所属的部队”

    1952年1O月14日,“联合国军”动用美军第7师、南朝鲜军第2师共7个营兵力,在大口径火炮300余门、坦克30余辆、飞机40余架的支援下,兵分6路,猛攻朝鲜北部金化地区北面五圣山南麓597.9高地、537.7高地北山(均为志愿军阵地)。在这两个高地以北,有个小村子名叫上甘岭,战役因此得名。仅仅第一天,敌人就向2个志愿军阵地倾泻了30余万发炮弹、500余枚炸弹。

    当时,志愿军第12军在上甘岭以东金城地区担负防御作战任务,拟于11月初北撤谷山地区休整。看到上级通报“联合国军”在上甘岭地区大动干戈,时任第12军副军长李德生迅速作出判断:敌人野心不小!

    五圣山,位于朝鲜北部金城、金化、平康三角地区的中央,主峰海拔1061.7米,是志愿军战线中部地区最高峰。它西临平康平原,东扼金化经金城到东海岸的公路,南距“联合国军”占据的金化只有7公里,自是志愿军战略要点。上甘岭地区,则是五圣山这一战略要点的前沿阵地,位于五圣山主峰南4公里处。597.9高地、537.7高地北山,全部位于上甘岭以南,537.7高地北山在东,597.9高地在西。这两个高地互为犄角,是五圣山的屏障,总面积3.7平方公里,由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第135团各1个连防守。

    对照作战地图,李德生清醒意识到,“志愿军占据五圣山及前沿上甘岭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使‘联合国军’备感难受。志愿军上甘岭地区的这两个阵地因向‘联合国军’战线突出约12公里,受到‘联合国军’西面阵地、南面鸡雄山、东北面注字洞南山三面火力夹击,防守起来也很不容易。上甘岭有失,五圣山就直接受到威胁;五圣山若失,‘联合国军’居高临下,志愿军在平康平原就很难立足。因此,志愿军必须守住上甘岭,上甘岭成为两军必争之地。”从这时起,他的心思再也放不下上甘岭:大战打响,何谈休整?!

    激战至10月20日,敌人损兵折将达7000多人,终于占领537.7高地北山、597.9高地表面阵地。形势危急,第3兵团代司令员王近山决定,第12军第31师第91团迅速驰援上甘岭,李德生帮助军长曾绍山调兵遣将,求战之心益炽。

    ◆李德生

    10月26日,上甘岭战役相持正烈之时,李德生受命赶往兵团部接受任务,见到了王近山和兵团副政委杜义德。见面后,没讲几句话,王、杜就立即到作战室介绍情况。王近山是我军名将,指挥作战一向从容淡定,可今天却显得有几分焦急。他对着地图,边指边讲:

    “15军能投入的机动兵力已全部用上,但敌人的攻势仍未减弱,还在不断补充兵员。这一地区的战斗,已发展为战役规模,敌人的意图是战略性的。从各方面情报看,敌人在后期还将投入更大兵力向我进攻,战斗将更激烈残酷。”

    “我们的决心是坚决守住上甘岭,寸土不让!前沿阵地一丢,敌人会乘势攻占五圣山,从我中线突破,那将使整个朝鲜战局改观,绝不能出现这种情况!”

    最后,王近山以十分坚决的语气嘱咐李德生:

    “12军现已调为兵团的战役预备队。全军同志从上到下,要准备全部投入战斗。战斗将空前激烈,要准备像苏联卫国战争时的斯大林格勒大血战那样,一个战士,从开始打到结束时指挥一个连队作战!我们正在上报,准备在15军统一指挥下,成立五圣山战斗指挥所,由你负责统一指挥在上甘岭前线作战的12军、15军所属的部队,炮兵由炮7师师长颜伏负责指挥。你们要注意协同。”

    “战斗情况及时直接报兵团,也要报15军军长秦基伟,仗是在他们阵地上打的,要听从他们统筹调动指挥,相互搞好团结。”

    作为军人,李德生这时更感到自己的责任与组织的信任,他义无反顾地表示:“坚决执行兵团命令,指挥好前线的战斗。”

    随即,李德生和王、杜商定,再从第12军第34师、35师抽调3个主力团,参加上甘岭战斗。

    二、“李德生同志一到前沿,开展军事民主,解决了粮弹问题!”

    军情火急!11月初,五圣山战斗指挥所还未成立,李德生就驱车前往上甘岭,先到第15军军部见了秦基伟军长、谷景生政委及第45师崔建功师长,听取他们介绍10多天来的战斗情况和经验教训,对敌我攻防特点有了大体了解,随即驱车赶往德山岘前线指挥所。

    李德生乘坐的吉普车离前沿还有5、6公里,就进入了敌人的炮火封锁区。当时,敌人的远射程炮不分白天黑夜,一直对志愿军纵深进行轰击,企图破坏我后方人员物资的运输,一路上弹片横飞。夜间,敌机投下照明弹,把沿路照得如同白昼,紧接着强击机就对公路沿线目标进行轰炸扫射。如此险境,李德生此行简直就是赴汤蹈火!

    根据战况,李德生一眼看出:敌人的攻势并未减弱,火力仍然十分猛烈,兵员不断增加,从番号上看已知当面敌人是4个师,陆空火力已深入我军纵深几十里。这样大的规模,岂止是为了前沿2个连的阵地?越接近前指,李德生心情越沉重:

    这时,志愿军前沿阵地已打成一片松土,表面工事全部被摧毁,战士们反击上去如何存身?仅存的几条小坑道里缺弹、缺粮、缺水,敌人占领表面阵地、封锁坑道口,我方人员进不去出不来,如何解决吃喝、保持体力、补充弹药?前沿到纵深几十里地翻山越岭,敌人飞机、大炮层层封锁,如何保证物资往前方运输?阵地上的电话线经常被炸断,如何保持通信联络?反击时炮火如何配合?反上去怎么才能守得住?人多了会遭杀伤,人少了又怎么守?

    ◆战场要点五圣山主峰。

    想到这里,李德生压力倍增:“要想扭转被动局面,夺回前沿阵地,牢牢地站住脚,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

    历尽艰险,李德生抵达德山岘第15军前线指挥所。到达军前指的当晚,他马上找第31师领导了解情况。当时,敌人进攻的重点是597.9高地,李德生就打电话到五圣山团指挥所,询问负责该高地防守任务的第31师第91团团长李长生(该团于11月1日夜投入战斗,坚守597.9高地主峰及其以南、以北5个阵地)。由于电话上难以说清,他便要李来指挥所详细汇报,李德生从中认识到前沿弹药供应问题严峻。

    第15军原来的弹药库,离前沿4、5公里远,按平日防御阵地的小型战斗,消耗弹药不多,是可以应付的。但是,这次敌人持续猛烈进攻,前沿需要弹药的数量非常大,敌人动用了大量远射程炮火和飞机,从前沿到志愿军阵地纵深几十里,层层火力封锁,越往前封锁得越紧。通向前沿没有公路,全靠人力长途运送,又远又累。李长生举例说,在运输部队中,有的战士累得吐血,到了前沿,连跑步通过封锁线的力气都没有了,造成很大伤亡,弹药还供应不足。有时,1个营作战,需2个营运输弹药。

    李德生征战多年,深知有枪无弹意味着打败仗。他和师、团的领导同志采取军事民主的办法,一边听问题,一边发动大家研究解决办法。很快,他们想出了分段运输的办法:

    (五圣)山后面,用汽车运。再往前,从团后勤到营到连,每50米为一段,分几个人专门负责,沿途挖若干猫儿洞,藏放弹药,利用敌人炮火间隙,快步往前运送。由于路程短,往回走的时候可以恢复体力。

    这个办法效果很好,实行后大大减少了人员伤亡,基本保证了前沿作战有充足的弹药。

    在李长生及其他人的汇报中,都不约而同地指出:前阶段作战中,每个连队一个伙食单位,以致在分散的阵地上,被敌人封锁隔离的战士,独立作战的小组,往往吃不上喝不上,体力耗尽,难以作战。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饥得慌!怎么办?李德生号召大家畅所欲言,大家想出了一个办法:

    在五圣山后山脚,741高地后面一个岩洞里,由团里统一组织食物供应,从各个连队抽调来10多个炊事员,24小时不熄火,日夜蒸馒头、包子,源源不断出笼,组织50多人的专门运输队,不分昼夜,冒着炮火,不断地往前沿运送熟食。为了保温,用棉被裹着。前沿战斗激烈,不便集中吃饭,可以用小袋子分装,一袋5个、10个,一次背几十袋。炊事员到阵地上,一袋袋地扔给战士们。缺水或运水不便,就背送苹果解渴充饥。

    后来,这个741高地供应站还成了开“流水席”的供应点,凡是到前沿或返回后方的人员,都可以随时进餐。以后战斗的20多天里,这里蒸了4万多斤面粉的包子、馒头,保证了前沿战士吃饱了好作战。

    ◆李德生在上甘岭战役中指挥战斗。

    回忆往事,李长林赞佩不已:“李德生同志一到前沿,开展军事民主,解决了粮弹问题!”

    三、大力改善屯兵、作战条件,着力解决“知彼”“知己”问题

    当第12军接受任务上阵地时,阵地上的表面工事已全部炸毁,到处一片松土,一脚踩下去齐膝深。表面工事无法挖,没工事怎么打仗?根据以往作战的经验,只有用麻袋装土构筑工事。李德生立即叫参谋给军里打电话:“送1000条麻袋来!”当天夜里,汽车就将麻袋送到前方。

    由于原来两个前沿阵地上的地面工事被毁,坑道工事未形成与战壕相连接的战斗体系,屯兵坑道与山顶阵地相距数十米,战斗进程中,增加兵员就要在暴露的阵地上通过,常遭敌人火力杀伤,特别是敌人一旦占领阵地,就能封锁住志愿军屯兵的坑道口,给志愿军防守分队造成被动。李德生一上阵地,第一件重要的事,就是要解决站住脚和屯兵的问题。运来麻袋装上土,围成一个圆圈,暂时可以存身,但这样的工事难于抵御敌人猛烈的火力,所以一上去,就必须加紧突击挖坑道和抢修战壕。为了让一线部队休息好,保存体力准备第二天作战,李德生命令由预备连队上去挖坑道,并提出挖1米坚石坑道立1次三等功,鼓励大家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人民立功。有了这些措施,使阵地状况日益改善。屯兵、作战均有了条件,很快解决了在阵地上“站住脚”的问题。

    由于敌人的炮火不分昼夜地往597.9高地、537.7高地北山上打,守军电话线刚拉上去就被打断。接线的电话员冒着敌人的火力接线,几乎是上去一个给打掉一个,伤亡太大!不能保障通信联络,上级怎么指挥?下面的情况怎么能报上来?

    李德生闻报,果断决定:通信排干脆多准备些线,部队上去打一次反击,通信排就跟上去拉一根新线;稍靠后方一些的地区,电话线埋在堑壕一侧专挖的小土沟里,基本保证了团到前沿通信联络的畅通。后来,报话机还配备到连和突击排,大大方便了“知己”。

    在上甘岭观察敌情有其特点,597.9高地的11个阵地不是一条直线排列的,而是由两条山脊向南,形成前三角形。李德生指示部队将山上重要无名高地分别编号,以便于使用炮火和作战指挥:

    西北方向一条山梁从后到前,分别编为6、5、4、0号阵地;东北方向一条山梁从后到前是2、8、1、3号阵地,交叉到前面正好是三角形,主峰就是3号阵地。3号阵地西南还有10号阵地。正面是9号阵地,再往东南下去是靠敌人最近的7号阵地。山脚东面是11号阵地,其东北面就是小村庄上甘岭。11号阵地东面是一条山间公路,公路向东就是537.7高地北山了。

    ◆1952年志愿军秋季反击作战示意图。

    这样犬牙交错的地形,打起来,指挥作战,部队运动,相当复杂,但由于山形有前有后,弯弯曲曲,却提供了从前后和两侧观察战况的好条件,便于“知彼”。于是,李德生建议:

    第91团由侦察股长组成一个观察网,各阵地上设立观察员,及时将看到的情况汇集上报连、营、团。夜间,可以不断地派小分队摸到敌人阵地前沿或阵地上了解敌情;有的点上还专门配上报话机,由干部协同工作。

    李德生的建议得到落实,见效很大:

    由于采取了这一系列严密的通信观察措施,使上级指挥机构对团、营、连,直至前沿班的敌我情况,都能及时准确掌握,对指挥作战起了很大作用。特别是步炮协同作战中,步兵观察所成了炮兵的眼睛,后来,在遇见情况紧急时,直接给炮兵指示目标,使炮兵及时以猛烈的火力消灭敌人,有时是成连成营地杀伤了敌人。

    由于做到了既“知己”,又“知彼”,李德生指挥上更加胸有成竹了。

    四、“由第12军副军长李德生负责统一指挥第31、第34师的反击作战”

    1952年11月1日入夜,第12军第31师第91团开始从第15军手中接防597.9高地,李德生要求他们:“要下最大决心,千方百计打击敌人,守住阵地!”

    上甘岭前沿阵地狭小,敌人炮火空前猛烈,上去的人越多伤亡越大,但又要守住阵地,掌握敌情,随时准备击退敌人不同规模的持续进攻。怎么办?第31师第91团的战斗经验,引起李德生注意。

    在一年金城防御作战中,第91团不但积累了丰富的坑道战、阵地战经验,基本掌握了敌军攻防规律,并且组织全团班以上战斗骨干集训,请战斗英雄现身说法,以亲身经历介绍消灭敌人的经验,所以到上甘岭看了敌人进攻和作战后,大家感到并不陌生,对战胜敌人充满信心。根据当面之敌活动规律和上甘岭地形特点,团领导果断采取了十分特殊的、适应当时当地的战斗部署:兵力前轻后重,火力前重后轻。全团9个步兵连,从五圣山到最前沿,一条线排成9个梯队,使师、团控制了充足的预备队,保证了源源不断的兵力补充,以对付敌人的持续进攻。不但师、团如此,直到最前沿的战斗小组,也通常是战斗小组长带一人守阵地,掌握一个战士在后面补充。对于这种战斗部署,李德生称之为“小兵群战术”,评价甚高:

    这样富有创造性的部署,使敌人猛烈炮火袭来时,我阵地上人员稀少,避开了敌火力优势,伤亡不大;而当大批敌人涌上阵地时,我军炮火、冲锋枪、机枪和手雷、爆破筒等又发挥了重大作用,给敌以毁灭性打击。

    于是,李德生指示把第91团战斗部署经验总结推广。根据这一经验,参战部队迭创佳绩。

    ◆上甘岭战役。

    11月2日7时,敌人对597.9高地展开了猛烈的攻击。首先以密集火力向志愿军阵地反复轰击,发射炮弹近10万发,坦克开至山脚抵近射击,飞机100余架次轮番轰炸,持续达2小时之久。一时间,志愿军阵地上硝烟弥漫,土石纷飞,地面工事全部被毁。从l0时起,敌即以美7师1个营、美空降187团1个营、哥伦比亚营,及南朝鲜军第9师30团2个营,先后向597.9高地发起多路、多梯次猛烈进攻40余次。“在战斗中,坚守在最前沿东侧9号阵地的志愿军第91团1个班,打得既英勇顽强又灵活机智,他们巧妙地利用弹坑、岩石和残存的工事,分两个小组,轮流作战。在纵深炮火的合力支援下,激战一天,打退了‘联合国军’1个排至2个多连的7次攻击,歼敌400余人,自己仅有3人受轻伤,创造了小兵群作战的范例,受到中朝联合司令部首长的表扬。”(《抗美援朝战争史》第3卷)

    至11月5日,敌人连续进攻4天,一无所获,再也无力对597.9高地发起大规模进攻。当天,第3兵团首长对上甘岭地区部队部署进行调整,由第12军部队接替第15军的上甘岭地区防务,正式成立五圣山战斗指挥所,具体部署是:

    由第12军第31师担任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的防务,其中第91、第93团担任597.9高地守备任务,第92团担任537.7高地北山反击任务;第34师第103团即返回平康以北地区,接替第31师第92团,作为第15军第44师预备队;第34师率第106团集结于文岩里地区,第100团集结于洗浦里、后坪里之间地区,进行动员,准备继第31师之后,投入五圣山前沿阵地的反击作战;

    为便于指挥,决定组织五圣山战斗指挥所(第15军前指),由第12军副军长李德生负责统一指挥第31、第34师的反击作战和第15军第29师的配合动作,该指挥所归第15军秦基伟军长直接指挥。(见《抗美援朝战争史》第3卷)

    前阶段作战中,李德生指挥前沿部队着重打击进犯597.9高地的敌人,现在该高地除11号阵地外,已为志愿军恢复并逐步巩固,3兵团首长遂决定将作战重点东移,恢复和巩固537.7高地北山阵地。

    五、“此次反击火力组织、兵力部署、战术手段均很周密细致”

    为了加强指挥,李德生派第31师副师长李长林到前面去亲自掌握537.7高地北山战斗。

    反击537.7高地北山的战斗更为艰苦,因为南面537.7高地的主峰为敌人占领,北山在敌人鼻子底下仅100余米,西面为597.9高地敌占的11号阵地火力控制,东面又受敌人注字洞南山火力侧射,这个阵地孤立突出,三面受敌。加之,自敌占领了北山表面阵地后,昼夜突击,已构筑了比较坚固的野战工事,设置了铁丝网、地雷等大量障碍物,仅有少数坑道为友邻分队坚守。

    ◆志愿军庆祝上甘岭战役胜利,新中国用这样的战史奇迹向世界宣告:中国回来了!

    因此,反击537.7北山带有攻坚性质。经过反复研究,李德生决定:为确保万无一失,第31师2个主力团协同作战。由李全贵团长、孙坚政委率领第92团,全力反击537.7北山,以第93团一部兵力,同时反击西侧的597.9高地11号阵地,牵制敌人,以保障第92团进攻时西侧的安全。李基中团长、吕光赞政委率第93团2、3营作预备队。此次攻歼,让李德生兴奋的是,他得到了强大的炮火支援:

    我军除步兵部署外,将以50门榴弹炮轰击537.7高地,13门榴弹炮压制注字洞南山敌人火力,12门卡秋莎火箭炮施行两次齐放。在我反击成功后,再以6个榴弹炮连,在阵地前组成1200米的固定封锁区,对敌反扑部队施以火力阻拦射击。以这样强大的火力,轰击一个小阵地,摧毁敌支援部队,在朝鲜战场上是前所未有的。

    11月8日,李德生审阅修改了第3l师反击537.7北山的作战计划后上报3兵团。王近山等领导阅后,复电称:“11月8日反击部署电悉,此次反击火力组织、兵力部署、战术手段均很周密细致,我们认为很好。除令各兵种严格遵行外,并应注意与坚守坑道部队取得联系,以免在进行第一二次火力准备时,他们不知道情况,出来过早遭到杀伤。”

    11月11日下午4时半,在我猛烈的火力袭击和掩护下,第92团一举夺回了537.7北山全部阵地,并接应出艰苦固守在坑道里的友邻分队。随后,第92团、第93团、第106团相继坚守537.7高地北山,让敌人望山兴叹。与此同时,攻歼部队反击597.9高地11号阵地得手,并以小兵群战术顽强抗击敌人40余次进攻,歼敌1000余名。至11月20日,敌人再也不敢进攻。至此,597.9高地才全部恢复了战役前的态势。

    ◆志愿军上甘岭阵地一角。

    11月15日,3兵团首长通令嘉奖第12军:“你们刚胜利完成阻击任务归来,不顾艰苦,立即投入五圣山前沿争夺战,你们在15军已有的胜利基础上,在强大的炮火协同下,斗志昂扬,打退敌连续数日无数次反扑。”“你们坚守的597.9高地屹立未动,特别在11日晚的反击中,又一举恢复了537.7高地北山阵地。你们打得英勇顽强,工事修得既快又好,战术灵活。望你们继续发扬这种小群孤胆的战斗作风,既能以小的代价坚守地面阵地,又能大量杀伤敌人,要将战斗坚持到全部恢复我原有阵地,直到敌不敢轻易向该阵地进犯为止。”通令没有点名表扬前线指挥员李德生,但这是对他的最高褒奖。

    鉴于一个多月激烈争夺战中,敌人伤亡惨重,美7师损兵折将,撤出战斗西移。南朝鲜军2师、9师被打得无力再发动大的攻势。到12月3、4日,第106团粉碎了敌人最后一次2个多营的猛烈进攻,从此,敌人再也无力向我大规模攻击,537.7高地北山阵地得到完全巩固。

    11月28日,第31师奉命将597.9高地之全部防务移交15军部队。12月15日,第34师第lO6团奉命将537.7北山阵地移交15军部队。战役结束,五圣山前线指挥所奉命撤销,李德生告别了第15军战友,返回第12军工作。至此,第12军圆满完成了参加上甘岭战役的作战任务。

    对于上甘岭之战,亲历矢石的李德生谦虚地说:

    这次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是15军和12军团结协作、同生共死、并肩杀敌的光辉典范,是在党中央、毛主席和志愿军总部、3兵团各级领导正确指挥下,所有参战各兵种各部队共同奋战的结果。

    而熟悉那段历史的人,都会公正地说:最后锁定上甘岭战役胜局的,是李德生!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 老子英雄儿好汉!李德生之子,血战八十年代上甘岭,续写英雄传奇

    作者:魏士

    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这句古话非常适合形容开国少将李德生和他的儿子李和平。

    李德生将军,河南新县人,1930年参加红军,经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战争,奋战一生,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李德生少将

    李德生将军和许多开国将帅一样,对子女言传身教,严格有加,不允许他们有特殊照顾,相反,还处处比别人更严格。

    李德生的儿子李和平在父亲的培养教育下,成长为一名军人。李和平参军的时候,正是特殊年代,正常秩序受到冲击,加之苏联的严重威胁,“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成为当时的战斗口号,大有大打一仗的可能。有的家庭害怕真的打仗,舍不得自己的子女参军,当时号召干部子女要做出模范带头作用,李德生便把儿子送到部队。李和平就是在这一特殊背景下参军入伍。

    李和平和父亲虽然是不同年代的军人,但都与上甘岭这个与我军光荣历史紧密相关的地方有不解之缘,成为两个历史时期的“上甘岭人”。

    李德生和儿子李和平

    李德生将军于1951年3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历任12军35师师长、副军长等职,先后参加第五次战役、金城防御战和上甘岭战役。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中,15军军长秦基伟指挥了前半段,后半段则由12军副军长李德生指挥。1952年10月下旬,李德生统一指挥12军、15军部队守卫上甘岭。他吸取15军的经验教训,总结创新用兵、火力、工事、通联、保障等战法,粉碎了美军的进攻,扩大了阵地,接续书写了上甘岭辉煌战史。

    巧合的是,李德生的儿子李和平,也在12军任职,任36师106团团长。而这个36师的前身,正是当年浴血上甘岭的12军31师,106团的前身则是诞生了一大批战斗英雄的91团。这个团坚守上甘岭43天,著名的一级战斗英雄胡修道就出自91团。胡修道在与美军的殊死搏杀中,创下一人击毙280名美军的纪录,成为抗美援朝战争杀敌最多的战斗英雄之一。除此之外,91团还涌现了朱友光、王万成等英雄人物,91团也被誉为“上甘岭英雄团”

    1984年至1985年,昔日的上甘岭英雄集体106团,再一次与上甘岭结下不解之缘。按照老山轮战安排,南京军区1军统一指挥所属1师、12军36师及部分支援配属部队,于1984年12月接替老山防务。

    老山地区的八里河东山,因条件艰苦、争夺激烈,被称作“八十年代的上甘岭”

    36师106团驻守于老山的八里河地区。这里山势险峻,沟壑纵横,尤其是距离后方较远,不仅频繁遭越军的炮击、偷袭,而且后方补给运输也非常困难,如同当年的上甘岭一样经常被越军炮火阻拦,食品饮水难以运上来,环境十分艰苦恶劣,被称作“八十年代的上甘岭”。

    通往“八十年代的上甘岭”主峰道路十分艰险,严格来说不能称之为路

    李和平带领团队,驻守在艰苦的八里河东山。他们发扬32年前上甘岭前辈的牺牲奉献和坚忍顽强精神,随时与来犯越军展开殊死战斗。

    李和平组织沙盘推演

    一次,李和平指挥分队出击越军一处A型工事,立即遭到越军反扑。越军早就知道李和平的身份,如能抓获李和平,就能作为一个很好的炫耀素材,也可以进行要挟勒索。当时越军甚至喊“活捉李和平”,发起一轮又一轮疯狂的进攻。

    李和平命令战士进入防御工事,给炮兵群明确射击诸元,要求在我军阵地前近距离实施炮火压制。我军炮火随即呼啸而来,李和平和战士们躲避在防御工事内,阵地前的越军被炸得血肉横飞。炮击之后,106团随机发起反击,全歼了这股越军。

    这个光荣的上甘岭英雄部队,在“八十年代的上甘岭”再次谱写了新的光荣战史!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兵说欢迎各方投稿,欢迎文创作者加入,留言或私信必复】

#动作 #历史传奇 #战争 #刘伟强 #黄轩 #王雷 #杜江 #冯绍峰 #袁文康 #潘斌龙 #刘浩存 #欧豪 #